汶川县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引智聚才良好生态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量:
近年来,汶川县坚持“人才强县”战略,树牢“凡是能对阿坝发展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观念,坚决扛牢主体责任、靶向精准发力,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效能。全县人才总量从2020年7111名增加到2023年8743名、增长22.95%。2024年3月,汶川县被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四川省首批人才工作先行区”,为阿坝州唯一。
突出拓宽渠道、多路并进引才。一是汇聚高层次人才。通过公开考试、“硕博进阿坝行动”“阿坝英才计划”等渠道,招录紧缺专业人才249人、增长73.24%。全县硕士研究生人数突破110名、增长88.5%。二是汇聚领军人才。积极搭建“汶创HUI”系列活动平台,聘请20位专业人才担任“艺术村主任”、10位行业艺术家成立“艺术乡创”导师服务团。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博士工作站,吸纳各领域博士41名,取得22项工作成果。三是汇聚专家人才。聚合178人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才库,邀请30余名非遗专家到村指导艺术乡建、非遗传承。柔性引进浦东干部学院教授等160余名专兼职教师充实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师资库。四是汇聚产业人才。吸纳23名返乡青年入驻园区,孵化创业项目67个。建成来料加工车间37个,成功申创“阿浙绣”为首批“净土阿坝”州级特色劳务品牌。
突出本土需求、多点开花育才。一是培育红色讲解员队伍。培育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征干部学院等85名讲解员,累计讲解26万人次,义务讲解200场次。二是培育无忧志愿者队伍。培育无忧志愿者队伍147支,招募2368志愿者,主动参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累计服务超50万人次,构建起党员、青年、学生和普通干部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三是培育网络“红”主播队伍。围绕打造新时代乡村代言人、乡土文化能人,鼓励96名网络主播打通特色农旅产品P2P带货渠道,助农增收近300万元。四是培育先锋星创客队伍。针对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优秀退伍军人、行业领军人才等群体,集聚93名汶川创客投身企创、校创、乡创、文创,助力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30个创业项目落地见效。五是培育法治护航员队伍。创新设立“无忧法治苑”,集聚100名政法干部开展法治宣传1900余次,举办法律讲座210次,化解矛盾纠纷320件。
突出发展振兴、多元融合用才。一是做实“人才+红色教育”。联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11个区县党校成立“抗震救灾精神干部教育合作体”,开展人才互访交流20次,联合攻关科研项目5个。2022年映秀爱国教育基地被省委组织部正式纳入全省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备案目录。二是做实“人才+乡村振兴”。建立新型“土专家”队伍,储备村级后备人才260名。建立“长兴—汶川—庆元”三县农技人才联盟,先后5批300人次交流互鉴。九耕农业探索大樱桃“专家教授+技术服务队+基地果农”科技梯度推广模式,获评“四川省农业丰收奖”。三是做实“人才+校地合作”。建成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与阿师院实施校地合作项目26个,共同打造“阿师院、县中医院、水磨镇医养综合体”“西羌汇沉浸式新场景培育”“汶创HUI校创间”等校地合作平台。四是做实“人才+校企合作”。促成7家企业与四川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服务合作协议8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州级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五是做实“人才+组团帮扶”。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17名农技专家推动“梯度推广”帮扶,培养科技示范户750户,新建科技示范基地19个。推动建成校联体2个,202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率提升8.4%。创新联建科室7个,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0个。六是做实“人才+社工服务”。建立社工专家“督导资源库”,引进大同、启创、黑籽儿3家团队,大同社工被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服务示范单位”。
突出系统保障、多维服务留才。一是健全保障机制。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每年设立3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青创基金和300万元奖学奖教基金。3年来累计投入近2.5亿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发展和产品研发。二是注重多元提能。用足各类惠才政策,全县正高、副高级拔尖人才达到697人。10名人才荣获国家级表彰,2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1人入选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名单,3人入选天府青城计划,建成2个省级卓越校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王成荣汶川传承工作室。三是优化人才保障。制定援汶挂职干部人才十条措施,发放津贴补助210万元。兑现人才引进津、补贴等507万元。用活“双定向”政策,落实49名高级职称。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提供人才公寓200套,改造提升80套,着力提升和改善人才安居环境。
上一篇:凉山州会理市:三举措抓实村级后备力量 培育储备
下一篇:大竹县四合镇:把准“三关”硬性要求,锻造“三化”农村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