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躺平” 说不:党员干部当以担当书写新时代答卷
  更新时间:2025-10-31
 更新时间:2025-10-31  浏览量:
 浏览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然而,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中滋生的“躺平”消极思维,却如同一剂“腐蚀剂”,不仅消磨个人意志,更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事业发展。破除“躺平”思维,唤醒担当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躺平”思维看似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实则是理想信念滑坡、责任意识缺失的集中体现。部分党员干部在长期工作中,逐渐失去了最初的热情与斗志,将“不犯错”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面对任务“推一下动一下”,遇到困难“绕着走”,把“安稳度日”当作追求。有的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职不尽其责;有的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群众诉求漠不关心,对发展难题视而不见,将“躺平”当作“聪明之举”。这种思维背后,是对党的宗旨的淡忘,对人民期望的辜负,更是对岗位职责的亵渎。
    “躺平”思维的危害,绝不能小觑。从微观来看,“躺平”的党员干部会成为工作中的“绊脚石”,导致政策执行“打折扣”、项目推进“慢半拍”,让本该解决的问题堆积,本该惠及群众的政策落空。比如在基层治理中,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民生难题“拖延敷衍”,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有的干部缺乏主动谋划的意识,满足于“按部就班”,错失发展机遇,让乡村发展“原地踏步”。从宏观来看,若“躺平”思维蔓延,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风气,让实干者寒心、让担当者泄气,最终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战斗力,阻碍国家发展大局。
      破除“躺平”思维,既需要党员干部自身“主动觉醒”,也需要外部“正向激励”,双管齐下、标本兼治。一方面,党员干部要筑牢思想根基,重拾初心使命。要通过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到“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明白“躺平”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时常对照党的宗旨、人民期盼检视自身,以“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主动走出“舒适区”,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攻坚克难,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制度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 “平均主义”“论资排辈”,让“躺平者”没有市场,让实干者得到认可;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干部卸下“后顾之忧”,让他们敢闯敢试、大胆作为,形成“不躺平、要奋斗”的鲜明导向。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容不得“躺平者”驻足。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摒弃“躺平”消极思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在各自岗位上真抓实干、建功立业,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为“快牛”松绑 让“慢牛”奋蹄
下一篇:驻村“尖兵”绘就云岭乡村振兴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