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明规矩 破潜规则
  更新时间:2025-10-30
 更新时间:2025-10-30  浏览量:
 浏览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二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木匠使用的两种工具。规即在一端固定一根针,绳绕针走而成圆,是画圆的工具;矩又称为曲尺,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一规一矩,一圆一方,前者厘清是非,后者判定曲直,预示着守边界、走正道、遵法则的处事原则。
规矩,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绳和纪律戒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规矩二字,强调“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定和落实,从小事小节切入明确了纪律底线高压线,极大改变了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
规矩不明,想问题办事情就会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各类潜规则就会伺机攻城略地、抢占人心,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沦为一句空话。一些地方搞团团伙伙,出问题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塌方式腐败;一些干部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不思造福一方,反想借机敛财;一些单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着法子打擦边球,频频在纪律的红线上踩线、越位。凡此种种,不仅断送了个人政治前途,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更抹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规矩之明,首在于态度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在用词上必须反复推敲,做到慎而又慎,不能搞欲拒还迎、模棱两可那一套。诸如“原则上可以”“暂定”等词汇看似人情味足,但可松可紧间反而会导致制度执行中变形走样。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时的一个细节——“开始有的规定写的是‘一般’怎么样,大家说还是‘一律’好。没有硬杠杠,最后都成了‘二般’了。”从“一般”到“一律”,堵住的是“宽松软”的行为漏洞,划出的是“没有任何借口”的纪律红线,表明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规矩之明,更在于执行严明。习近平总书记说:“制度约束是刚性约束,出台要慎重,既然出台了,就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指责了,就必须令行禁止。言必行、行必果。”我们驰而不息抓八项规定贯彻落实,就是在反复陈述一个事实:制度不是“稻草人”,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谁不当回事,规矩就会长出铁牙齿。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在落实纪律规矩上,领导干部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紧一点、再紧一点,要做到三省其身,查摆有无在住房、车辆配备、休假安排上超待遇,是否做好家属、子女和身边人教育约束,是否真正做到调研开路、务实担当。以“做事情总要想想有没有触犯哪条规矩”的慎独心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真正让规矩意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小事小节中有规矩,小家大国里也有规矩,唯有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各种不正之风的土壤才能被彻底铲除,党风政风方能焕然一新,社会民风才能持续向好。(作者:洪依霞)
上一篇:让预制菜告别“野蛮生长”
下一篇:烽火信念照前路,青春担当续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