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狠刹“扎堆式”调研歪风

更新时间:2025-08-29 浏览量:

自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以来,各地党政机关积极推动“改进调查研究”工作落地落实。然而,仍有少数地方和部门频繁组织赴同一点位开展集中调研和重复考察。这类“扎堆式”调研不仅浪费行政资源、加重基层负担,更导致调研工作浮于表面、实效不足,必须坚决纠正。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本是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治理能力的好事。但一旦失了分寸、变了味道,便容易演变为新的形式主义。有的地方一次性派出数十甚至上百人的庞大团队,声势浩大却收获甚微;有的短时期内频繁组织多批调研,同一主题重复考察、同一对象反复对接;还有的地方调研前准备不足、目标模糊,回来却把撰写报告、整理材料当作“标配”……诸如此类的“扎堆”调研,既消耗行政经费,违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相关要求,还扰乱了基层正常的运行秩序,挤占了干部抓落实、谋发展的时间精力,更助长了虚浮不实、照搬照抄的不良作风。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学到真经验、取得真成效,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干群关系。

“扎堆式”调研屡禁不止,背后有多重原因。上级缺乏“硬统筹”,跨区域、跨层级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调研安排零散重复、时间地点过度集中,甚至出现同一时间段多个调研组“撞车”的现象;内部缺乏“严审批”,部分单位对调研计划的审核宽松、必要性论证不足,审批往往流于形式,只要领导点头、部门发起,便“一路绿灯”,缺乏对调研主题和实际价值的严格把关;自身缺乏“真思考”,少数地方和部门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与创新惰性,习惯于“别人干啥我干啥”“出去总比待着强”的跟风心态,把调研当成“例行公事”,而非真正着眼于解决问题。说到底,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以何种形式出现,“扎堆式”调研本质上都是懒政怠政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动真碰硬的决心坚决整治,真正推动调研工作回归实效导向、服务科学决策。

整治“扎堆式”调研,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区域调研协作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调研计划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从源头上避免重复扎堆。要严格审批管理,坚持“一事一议”“必要优先”原则,加强对调研主题、规模、时间、对象的合理性审查,严控频次与范围。要突出成果导向,把问题解决率、经验转化率、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调研成效的关键指标,推动调研从“看热闹”转向“解难题”。要强化监督问责,对搞形式、走过场、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通报、追责问效,形成有效震慑。最后,要推动干部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群众上,让调研成为密切联系群众、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只有真正把调研作为发现问题、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而不是表演作秀、应付考核的“集体活动”,才能走出“扎堆”之困,回归调研之本,让调研成果有效服务于科学决策和治理能力提升。(作者:罗洋洋)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争做新时代“礁石”干部

下一篇:减负绝不是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