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生”到基层,绝非“大材小用”
更新时间:2024-06-26 浏览量:
近日,“海归博士入职乡镇公务员”冲上热搜。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高材生”就应该是往“高处”走,高学历到基层有点“大材小用”了。(6月23日 荆楚网)
其实,类似的争论每过一段时间都会伴随着那些招聘启事而被掀起,比如民企富豪高薪聘请复旦高材生养猪,比如四川一所高中的招聘名单几乎被北大清华高材生包圆了。有意思的是,当事的毕业生欣然入职,反倒是旁人在唏嘘感叹,仿佛名校高材生就应该入驻象牙塔,不食人间烟火一般。而不是出现在养猪场、中学课堂、街道办这些基层地方。
客观来讲,基层吸引“高材生”,是近些年肉眼可见的大趋势,政策也在发挥着导向作用。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招聘社区干事的启事里就写了,博士研究生可以免笔试,这事实上是对博士报考的鼓励。招聘启事这样写,也体现了社区对高端人才的渴望与诚意。基层很重要,社区当然也需要高学历人才,这里是社会生活最基础的网格,提升基层单位的整体学历,也是完善基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材生”的全面成长与进步,有赖于去基层淬炼。一方面,大凡高学历者,其理论功底相对深厚,能发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轻松从容地适应岗位需求与社会发展,因为真实的知识一定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非学校课堂。另一方面,不少高学历者在校期间只专注于读书,鲜有机会或没有时间留心与关注“附近”,后遗症是进入工作岗位后,喜欢高谈阔论,却眼高手低,这恐怕并不有利于其个人成长与发展。
改掉“高材生”上述短板的途径与方法就是去基层锻炼,走到群众中去,虚心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有人担心,“高材生”到基层工作,会不会造成大材小用、人才浪费?这种担心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人才是否会浪费,并不取决于人才落于何处,关键还是看怎样用人、留人。基层要让自己对青年人才更有吸引力,不仅要拿出“真金白银”,更要拿出“真心实意”。
总之,基层要在集聚更多“高材生”资源的同时,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环境,让“高材生”成长与基层发展相互促进。(文君)
上一篇:“一个问题只反映一次”,考验的是为民意识
下一篇:莫当敷衍塞责的“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