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强“探头”力量,助力基层监督
更新时间:2024-06-24 浏览量:
村居、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最小单元,受限于力量薄弱、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等,往往容易成为监督的薄弱环节,更易成为滋生“蝇贪蚁腐”的土壤,而基层监督力量不同程度存在不会、不敢、不善监督等问题,对基层“探头”作用发挥有一定影响,由此可见,选优配强基层监督“前哨”,显得尤为重要。
多渠道“选”,确保基层监督力量队伍壮。“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要细化选聘标准,根据实际制定准入门槛,突出政治标准和能力素质,在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界限,加强“内挖外引”的基础上,为杜绝问题干部“入选”,严把政治首关,实行基层监督力量候选人县级联审制度,列出负面清单,县乡纪检监察组织围绕党风廉政情况、违法犯罪情况、失信情况等,会同组织、纪检监察、民政、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逐一审核、逐一筛查,确保选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将政治可靠、立场坚定、群众认可、能力素质较强的基层监督干部选拔出来。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真正将想干事的干部选出来,将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纪的干部选出来。
全方位“育”,确保基层监督力量本领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选拔出来的基层监督“前哨”,不是天生就会开展监督工作的,需要早培训、常培训,提高综合能力。要将基层监督力量全员纳入县级纪检监察干部年度培训计划范畴,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业务知识培训、党纪知识培训、法纪知识培训,围绕日常监督、作风建设、线索摸排等,采取专题培训、上挂学习、参与交叉检查等方式抓好业务培训,注重提高实战能力,挑选骨干参与县乡纪委信访办理、案件查办、档案整理、信息宣传等工作,让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早出师”,并可独当一面。
严要求“管”,确保基层监督力量底线明。“打铁必须自身硬”,对基层监督力量的严管,也是对他们的厚爱。要全覆盖常态化考评,科学设计考核指标,综合考评基层监督力量履职情况,将考评结果作为培养、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制定出台基层监督队伍工作规范,为他们量身定制责任清单,建立任前集体谈话制度,强化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基层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为基层监督工作划出“硬杠杠”,标出“红线”和“底线”,提醒他们不越雷池半步。
树导向“用”,确保基层监督力量有干劲。“人无弃人,物无弃材”,要想让基层监督力量思想稳定、工作主动、一心扑在监督上,还得在激励措施上下功夫,打消他们的诸多顾虑。要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对作用发挥突出,有效收集问题线索的,依据案件处理结果给予一定奖励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对基层监督力量的工作经费要予以保障,多为他们撑腰鼓劲、摇旗呐喊,鼓励他们大胆干、大胆闯。对在监督执纪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要吸纳为村(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加以培养,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织牢织密基层监督网,整合监督力量是重要抓手,更是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补齐基层监督短板,把精准监督向基层拓展,把规范权力运行向基层做实,把正风肃纪反腐向基层深化,让群众感受到纪检监察就在身边,正风反腐就在身边,推动基层监督执纪执法走深走实。(江小兰)
上一篇:让民族团结进步“石榴花”常开长盛
下一篇:建功新时代 答好“人民至上”满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