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乡村振兴,“老把式”也能变“新农人”

更新时间:2024-05-24 浏览量:

组织插秧、腾空粮食仓库……连日来,沅江市共华镇福安村益农服务社,7位平均年龄60岁的种粮人很是忙碌。“他们都是走南闯北的种粮‘老把式’,把村里的种田服务社交给他们准没错。”福安村党总支书记石国庆说。(5月22日 湖南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大量适龄劳动力离开乡村,留守乡村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出于对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担心,人们越来越关注“谁来种地”这个问题。的确,无论是经营土地,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缺少劳动力,地种不好,保障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发展现代农业也将成为无根之木。所以,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实好从事农业生产的“老把式”,调动起他们的务农积极性。
  据报道,福安村地处洞庭湖区腹地,土壤肥沃,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村”。石国庆介绍,福安人爱种粮、会种粮。全村2700多户,种粮大户就有300多户,一年亩产1000公斤在这里只能算“及格”。近些年来,200多名福安人的足迹遍布湖南大多数产粮县,远的还到了江西、湖北,最高峰时在外流转的土地总面积超过10万亩。
  毋庸置疑,把松散、闲置的农村“老把式”组织起来,通过标准化培训和统一管理服务,对充实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可以以项目主导、补贴激励等方式,引导福安村这样具有乡村情怀的“领头羊”,通过流转土地、进村运营等方式打造乡村振兴新主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村、社基层有序组织培训,购买工伤保险增强保障等方式,让更多“老把式”在“充满电”后更好地发挥余热,增加劳动收入。同时,因人而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农村“老把式”提升农机操作等现代耕作技术和信息化应用水平,让他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不落伍,在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时不掉队。
  乡村振兴,“老把式”也能变“新农人”。很多“老把式”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和脑子都不中用了,对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挑战应对消极。这种心态应当摒弃,要有信心。敢于迈出第一步,大胆向“新农人”转型。(文君)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网 文章作者:

上一篇:“什么事都压给基层”,还要上级干吗?

下一篇:为“不胜任干部”被“调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