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赋能,基层治理讲服务不讲“牌场”
更新时间:2024-04-08 浏览量:
今天,记者走进宁远县仁和镇双全岩村,发现村委会大门口清清爽爽,只挂了双全岩村党支部委员会、双全岩村村民委员会、双全岩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双全岩村经济合作社4块牌子。(4月5日 湖南日报)
在不少地方,我们经常会看到村级组织的墙上挂了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牌子,这些牌子规格不一、标准不等、颜色各异,放在一起很不美观。更重要的是,每一块牌子背后常常连带着相应的工作任务、“痕迹管理”、检查评比。牌子越挂越多,村干部的工作负担也越来越重。
据报道,宁远县持续整治村(社区)“牌子多”问题,为基层减负赋能。集中排查全县422个村(社区)挂牌情况,全面清理机构、制度、荣誉等牌子。村委会大门口只保留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4块牌子,办公室墙上只保留便民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必需牌子,其余全部下墙。截至目前,该县共清理过时和违规挂牌60余块。
讲“牌场”的“病症”虽在基层,实则“病根”却在上层,一些部门为了体现“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随意要求村级组织在其阵地上挂上这样那样的牌子制度,却缺乏实际有效的工作措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更有甚者,将村级阵地是否挂有本部门的牌子,作为对乡镇的考核内容等等。这些名义上打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则是形式主义的变相升级,既增加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负荷”,又分散了村干部的精力和时间。
基层治理讲“牌场”,致使村级组织工作任务来源多重、头绪繁多,开会应付、填报表格、迎接考核,压力多元,“弹钢琴”的手指根本不够用,难以聚焦主要业务。村干部心里有本账,认为“挂牌治村”等现象泛滥,是有上级部门在转嫁责任,属于典型的形式主义。
其实,群众评价上级政府部门的工作,看重的不是牌子,而是政府部门的服务,相关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三天两头到村里走一走、转一转;在群众有麻烦事、困难事、闹心事的时候,能不能及时有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挂不挂牌子,群众都会满意;反之,牌子做得再漂亮,挂的地方再显眼,群众也会不屑一顾。
因此,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白,在社区、村委会挂一个牌子,就是对群众作出的一个庄严承诺,在牌子上墙的同时,更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上。(文艳)
上一篇:跨越“数字鸿沟”,要速度更要温度
下一篇: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