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群众“兴冲冲地来,失落落地走”
  更新时间:2025-10-31
 更新时间:2025-10-31  浏览量:
 浏览量: 
“听说社区能办养老认证,我早上七点就来排队,结果工作人员说材料不全,也没说清楚要补啥,白跑一趟!”“去镇里反映宅基地问题,找了三个办公室,都说‘不归我管’,最后啥结果也没有。”生活中,这样的群众吐槽并非个例。群众带着期待上门,本是信任干部、依赖政府的体现,可若因干部作风不实、服务不力让他们“兴冲冲地来,失落落地走”,伤的不仅是群众的心,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群众“失落走”,往往源于干部的“不上心”。群众上门办事、反映问题,怀揣的是解决难题的迫切愿望。可有的干部把“为民服务” 挂在嘴上,行动上却“冷硬推”:面对群众咨询,要么头也不抬扔出一句“自己看通知”,要么含糊其辞“再等等”;群众提交材料,明明缺一项就能当场告知,却非要等流程卡住才“事后提醒”;遇到复杂问题,不是主动协调解决,而是找借口“权限不够”“流程规定”,把群众推来推去。这些看似“小事”的态度和做法,实则是对群众诉求的漠视、对工作责任的推诿。群众满怀希望而来,却在“冷漠脸”“踢皮球”中耗光耐心,最终只能带着失望离开——这样的“失落”,会慢慢消解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让干群之间隔上一层“无形的墙”。
      要让群众“满意归”,关键要破“作风弊”、提“服务力”。群众的“兴冲冲”,容不得半点辜负;群众的“失落落”,必须靠实打实的作风来化解。干部要多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群众可能不懂办事流程,就该提前把材料清单、办理步骤贴在显眼处,甚至主动“一次性告知”;群众可能腿脚不便,就该多想想“能不能上门服务”“能不能网上办理”,减少他们的奔波之苦;群众反映的问题可能复杂,就该拿出 “负责到底”的态度,哪怕自己多跑几趟、多协调几个部门,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答复。就像有的政务大厅设立“帮办代办”窗口,志愿者手把手帮老人填表格、操作手机;有的乡镇干部带着“民情日记本”,群众反映的问题记下来、办进度标清楚,办结后主动反馈——这些做法没有“惊天动地”,却用“走心”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少费心”,让“兴冲冲地来”的期待,变成“满意而归”的踏实。
    “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记住:群众上门不是 “添麻烦”,而是对我们的“信得过”。少一点“官僚气”,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敷衍塞责”,多一点“主动担当”;少让群众“跑冤枉路、受冷脸色”,多让群众“办成事、心暖”。唯有如此,才能不让群众的“兴冲冲”变成“失落落”,才能守住干群之间的“信任之桥”,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传递到群众心坎上。(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植民主“参天树”,绘现代化“锦绣图”
下一篇:奋力书写新征程上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