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以“连心桥”打通乡村现代化“最后一公里”

更新时间:2025-10-30 浏览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短板”,更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坐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非简单的政策自上而下“单向灌输”,而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政策导向与民生需求、发展目标与实际成效的“深度耦合”。必须构筑起政策顺畅、服务贴心、民心相通的“连心桥”,才能使现代化愿景真正融入乡土肌理、走进农家生活。
      筑牢政策贯通之桥,以精准落地夯实基础。一线工作者既要当好政策“解读员”,将“十五五”规划中惠农补贴、技术扶持等宏观部署,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感知的具体措施;更要做好民情“观察员”,深入了解乡村水电路网、人居环境等实际短板,针对性推进基础设施补短、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要坚决避免“一刀切”和“漫灌式”落实,转向“因地制宜”和“精准滴灌”,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直接惠及农业、农村和农民。
      搭建民生服务之桥,以细致关怀温暖人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注重“面子”光鲜,更要夯实“里子”厚实。从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让乡村环境整洁优美;到协助办理社保医保、化解邻里矛盾,切实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再到丰富文化供给、优化“一老一小”服务,让乡村生活充满温情与活力,每一件民生实事的落地,都是“连心桥”的有力支撑。只有将村民的关切事、烦心事当作心头事、要紧事来办,才能让乡村不仅拥有美丽宜居的“形态”,更具备温暖宜业的“内核”,持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贯通凝心聚力之桥,以协同共治激发活力。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群众的主动性是发展的源动力。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农户庭院、坐在田间地头,听村民说需求、邀村民提建议,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从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到组织技能培训助力产业发展,再到搭建议事平台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有效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的转变。当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深度融合,当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普遍共识,乡村就能真正形成“风气好、人心聚、发展劲”的良好局面,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身处农村工作一线的广大同志,必须自觉将政策要求与地方实际、农民期盼紧密结合起来,以政策的精准落地强基固本,以服务的细致入微温暖人心,以群众的动员凝聚激发动能,使这座“连心桥”更加坚固、更加畅通。唯有如此,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在广袤乡土深处扎下深根、枝繁叶茂、结出硕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最广泛最深厚的乡村根基。(作者:侯禹)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厚植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下一篇:让预制菜告别“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