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向畏难怕责 “亮剑”,党员干部当有此担当

更新时间:2025-10-27 浏览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基层治理挑战层出不穷,群众诉求更趋多元,这对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与斗争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仍存在“畏难怕责”的思想包袱:面对矛盾问题“绕道走”,遇到艰巨任务“找借口”,出现工作失误“甩责任”。这种思想不仅会让干部个人在成长中“原地踏步”,更会延误工作推进、损害群众利益,成为阻碍事业发展的“拦路虎”。党员干部必须主动“亮剑”,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行动打倒畏难怕责思想,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担当本色。​
      打倒畏难怕责思想,首在筑牢“知责明责”的思想根基,破除“怕担责”的心理壁垒。畏难怕责的根源,往往是责任意识淡薄、初心使命模糊——有的干部将岗位视为“铁饭碗”,只图安稳、不愿负责;有的对“责任”认识片面,将“担责”等同于“担错”,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打破这种心理,党员干部需从思想深处厘清 “责任”的内涵:岗位意味着责任,权力对应着担当,身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必须践行的初心使命,“解决问题”不是额外任务,而是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常态化的理论学习、党性教育,深刻认识到“避责”实则是“失责”,“怕难”本质是“失职”,把“知责、明责、尽责”刻进骨子里;要主动对照岗位职责、群众期待,明确自身在改革发展、民生服务、基层治理中的具体责任,让“遇事不推诿、担责不犹豫”成为思想自觉,从根源上驱散“怕担责”的阴霾。​
      打倒畏难怕责思想,要在锤炼“攻坚克难”的实践本领,破解“怕困难”的能力困境。部分干部的“畏难”,并非不愿担当,而是存在“本领恐慌”——面对新领域的工作,因缺乏专业知识而不敢上手;应对复杂矛盾,因没有解决经验而畏缩不前;处置突发问题,因找不到有效路径而手足无措。这种“能力不足”导致的“畏难”,本质是自我提升的懈怠。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把“困难”当作提升本领的“磨刀石”:一方面,加强学习“充电”,针对工作中的知识盲区、能力短板,系统学习政策理论、专业技能、先进经验,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不断填补能力“空白”;另一方面,主动到“一线战场”历练,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应急处突的关键时刻、服务群众的窗口前沿,直面问题、解决矛盾,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提升本领。当能力足以应对困难,“畏难”的情绪自然会被“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取代。​
      打倒畏难怕责思想,还需健全“容错纠错”的制度保障,消除“怕出错”的后顾之忧。部分干部之所以“怕担责”,与“容错机制不健全”的环境有关——有的地方对干部“求全责备”,出现一点失误就 “上纲上线”;有的考核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干部在探索中的努力,只盯着“失误”追责。这种“严苛”的环境,让不少干部产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要改变这种状况,组织层面需构建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对因大胆探索、主动担当而出现的轻微失误,给予包容理解,不搞“一刀切”追责;完善纠错整改机制,对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提醒、指导,帮助干部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让“纠错”成为“成长”的契机;强化正向激励导向,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
      当前,党和人民的事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容不得半点 “畏难怕责”的懈怠。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自身的畏难怕责思想,以“知责尽责”的自觉筑牢思想根基,以“攻坚克难”的行动提升本领,在组织的制度保障下,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用“不怕难、不避责”的实际行动,回应组织信任与群众期盼,为推进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者:胡凌凯)​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中美科技博弈:中国以“资源、创新、制度”为破局之道

下一篇:“全球最快高铁”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