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以精准考核为钥,启党员干部干事热情之门

更新时间:2025-09-18 浏览量: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成效,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改善、改革发展的推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存在考核标准 “一刀切”、考核方式 “重痕迹轻实绩”、考核结果 “与奖惩脱钩” 等问题,不仅难以客观评价干部实绩,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员干部的干事积极性。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精准的考核体系,让考核真正成为 “风向标”“度量衡”“催化剂”,激发党员干部敢闯敢干、真抓实干的内生动力。
      精准定标,让考核 “有方向”,杜绝 “一刀切” 的迷茫考核标准是党员干部干事的“指挥棒”,标准不精准,干部就容易找不准方向、抓不住重点。当前,一些地方在制定考核指标时,习惯于照搬上级文件、套用统一模板,忽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一把尺子量到底”,不仅无法客观反映干部实绩,更会让干部陷入“干得越多错得越多”“努力白费”的迷茫。一方面,要坚持“分类施策”,根据地区发展定位、部门职能分工、岗位工作性质,制定差异化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突出“实绩导向”,减少“会议次数”“材料厚度”等痕迹化指标,增加“群众好评率”“问题解决率”“创新贡献度”等实绩性指标,让干部清晰知道“该往哪干”“干到什么程度”,避免在无意义的“内卷”中消耗精力。​
      精准施策,让考核“有温度”告别“重痕迹轻实绩”的偏颇考核方式是确保考核公平公正的“生命线”,若仅停留在“查台账、看报告”的层面,容易陷入“唯痕迹论”的误区,让“纸上政绩”取代“实地成效”。现实中,一些干部将大量时间用于“造材料、填表格”,却无暇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些干部因怕“出问题”“担责任”,选择“少干少错、不干不错”,这些现象的背后,都与考核方式的不精准密切相关。精准考核,需要在“施策”上打破常规,让考核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要拓宽考核渠道,变“室内考核”为“一线考核”,通过“听群众说、看实际干、查真实效”的方式,掌握干部工作的“活情况”;引入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机制,让考核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公信力;要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不仅关注干部最终的工作成效,也关注其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创新思路、担当精神,对那些敢于啃“硬骨头”、勇于闯“新路子”却暂时未达预期的干部,要给予包容与鼓励,避免“一棍子打死”,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看见我的努力”,从而放下顾虑、大胆干事。​
      精准用果,让考核“有分量”,破除“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困境考核结果的运用,直接决定考核工作的“含金量”。若考核结果仅停留在“一纸报告”,与干部的评优评先、晋升提拔、薪酬待遇无关,那么考核就会沦为“走过场”,难以激发干部的干事热情。精准考核,核心在于“用好用活考核结果”,让“有为者有位、有功者有奖”。一方面,要建立“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直接挂钩”的机制:对考核优秀的干部,优先纳入后备干部队伍、优先提拔使用、优先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干部,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岗位调整,甚至问责追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另一方面,要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及时向干部反馈考核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其明确改进方向、提升工作能力,让干部在 “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唯有如此,才能让干部感受到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让我变得更好、更有奔头”,从而将考核压力转化为干事动力。​
      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是推动事业发展的 “源动力”;精准考核,是点燃这一“源动力”的“火种”。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更需要通过精准考核,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担当者有底气、让创新者有舞台。(作者:胡凌凯)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以抗战精神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下一篇:念好“慢字诀”,青年干部成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