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从抗战精神中解码基层干部的“干事方法论”

更新时间:2025-08-28 浏览量: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岁月淬炼的抗战精神,从来不是陈列馆里的文物、教科书上的理论,而是基层干部破解治理难题的“活字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落到社区网格的家长里短、田间地头的春耕秋收,便是可学可用的办事思路、能解难题的攻坚策略。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当以抗战精神为镜,把精神密码转化为履职实效。

以“家国同心”破“空对空”,把“国之大者”译进群众生活。抗战时期的爱国,是杨靖宇腹中只剩棉絮仍战至最后一刻的决绝;新时代基层的爱国,是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笑脸的实干。脱离群众谈爱国,如同无土栽花,难成气候,基层干部要跳出“喊口号”的误区,把爱国情怀锚定在群众“急难愁盼”上。民生服务里,把老人“吃饭难”当大事,在社区食堂试点“小份菜”“送餐上门”;乡村振兴中,跟着农户蹲在田埂上,算清“种果树vs种粮食”的收益账,这种把个人履职与群众利益、国家发展拧成一股绳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家国同心”最生动的注脚。

以“破局锐气”啃“硬骨头”,用“血战到底”闯出新路径。14年抗战,中国人民靠“小米加步枪”打破“亡国论”,靠的就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闯劲。如今基层治理中的老旧小区改造、矛盾纠纷调解、产业转型突破,都是新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破解这些难题,不能躲在办公室“等靠要”,要带着“逢山开路”的勇气直面矛盾。面对小区改造中“一楼嫌挡光、顶楼怕漏水”的分歧,牵头开“板凳会”让居民画改造蓝图;化解邻里纠纷时,不搞“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摸清背后的情感症结;推动产业升级,不盲目跟风上项目,而是结合本地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这种“靶向施策”的锐气,正是把英雄气概转化为治理实效的关键。

以“坚韧信念”守“责任田”,让“百折不挠”化为日常坚守。抗战时期,八路军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坚持游击战,靠的是“必胜”的信念。基层工作没有“一劳永逸”,更多是“反复磨”的琐碎,整治占道经营,今天清完明天又冒头;政策宣传,讲了十遍还有老人听不懂;防汛防火,汛期刚过又要防秋旱,这份“韧劲”,就藏在“多跑一趟、多讲一句”里,商户占道反弹,就帮着找合规的临时经营点;政策讲不通,就编“顺口溜”、画“漫画册”;排查累了,就歇口气再对着台账核对一遍。基层干部要把“百折不挠”当成工作常态,顺境中不松劲,逆境中不泄气,坚信“群众是靠山”,在一次次“反复攻坚”中把事做扎实,让“必胜信念”成为扛住琐碎、守住成效的“精神压舱石”。

80年岁月流转,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对基层干部而言,传承这份精神,无需宏大表态,只需把“家国情怀”“破局锐气”“坚韧信念”融入每一次上门走访、每一场矛盾调解、每一项政策落实,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作者:陈维)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清除“蝇贪蚁腐”,筑牢养老基金“安全网”

下一篇:以“终身三修”擦亮党员干部的党性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