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蝇贪蚁腐”,筑牢养老基金“安全网”
更新时间:2025-08-28
浏览量:
近日,多省审计报告陆续公布,养老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山东一省就查出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0余万元,北京、吉林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况。审计署更是指出,全国范围内有414亿元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或骗取套取。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暴露了制度执行的漏洞,更刺痛了老百姓对公平和信任的期待。
养老保险是群众的“活命钱”,关乎亿万家庭的晚年安稳。然而,一些人却将黑手伸向了这份保障。从已故人员“照领不误”,到伪造材料违规参保;从公职人员受贿放行,到中介机构疯狂牟利——这些行为并非高科技犯罪,很多甚至只需基础审核就能发现。但它们却长期存在、层层过关,直至审计利剑出鞘才得以曝光。这显示出一些地方基金管理粗放、信息共享不畅、监督严重缺位,甚至存在内外勾结的“蚁穴”。
“蝇贪”看似金额不大,但直接啃食的是群众的信任。当普通职工按月缴费、期待老有所养时,却有人伪造档案“22岁退休”,一边领养老金一边上班;当基金池不断承压、可持续性引发关注时,却有数百亿资金被挪用于还债、发福利甚至中饱私囊。这种不公感,极易发酵成对制度的不信任。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旦民心摇动,修复将无比艰难。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这些问题往往靠“审计发现”而非“系统杜绝”?技术层面,各部门信息孤岛仍未打通,公安的死亡注销、司法服刑数据与社保系统未充分共享;制度层面,基层审核流程缺乏制衡,一人审、一路通的情况常见;监管层面,对基金使用的透明度和问责强度仍不足。此外,某些地方长期推行“政策优惠”、擅自开口子,也助长了套利空间。
要真正守护好养老钱,必须拿出更坚定的决心和更精细的治理。首先要构建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数据共享平台。彻底打破公安、民政、司法、人社等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死亡人口信息、服刑人员信息与养老保险系统的实时比对和自动核验,从源头上杜绝"死人领钱"的荒唐现象。其次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经办机构内部岗位制约机制,严格实行初审、复核、审批分离制度,建立业务经办终身责任追究制,确保审核环节不能再"装睡"。更重要的是,必须从严查处典型案例,对骗取、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的行为不仅要追回资金,更要依法从严查处,尤其打击中介勾结公职人员的骗保链条,形成震慑。
养老保障是庄严的社会承诺。每一起贪占骗保案,都在透支这份承诺的信用。唯有将基金安全置于阳光之下,用严密的制度和严厉的问责让蛀虫无处藏身,才能筑牢养老基金民生“安全网”,让百姓真正安心。(作者:王婷婷)
上一篇:奋力谱写文化强区新篇章
下一篇:从抗战精神中解码基层干部的“干事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