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硬杠杠”让基层减负“掷地有声”
更新时间:2025-08-20
浏览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若干规定》的出台,以制度刚性为基层松绑减负,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的坚定决心。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更是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力量下沉的重要举措。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曾让基层陷入“文山会海”“迎检大战”的困局:一份文件层层转发却不见实效,一场会议层层陪会却议而不决,一次检查让干部放下民生事务专攻台账……这些“虚功”消耗着基层干部的精力,也稀释了政策落地的效力。基层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的是甩开膀子干事的空间,而非被各类形式主义束缚手脚、浪费精力。
为基层减负,制度的“硬杠杠”必须要直击痛点。文件字数“天花板”、会议时长“红线”、督查考核“总量控制”,从源头上压缩了形式主义生存空间;严禁借调基层干部、清理冗余政务APP、规范“一票否决”,让基层资源回归主责主业。这些规定不是“松绑放任”,而是通过厘清权责边界,让基层干部从“应付上级”转向“服务群众”,让治理效能体现在民生改善的实效上。
为基层减负,需要将制度的“硬杠杠”落到实处。各级党委需扛起主体责任,将“减负”成效纳入监督考核;上级部门要带头行动,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惯性;纪检监察机关需要加强执纪,对变相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亮剑。唯有上下联动、标本兼治,才能防止“减负”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在减轻基层负担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基层赋能。一是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要优化基层工作环境,合理配置资源,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若干规定》的出台,正如“快刀斩乱麻”,让基层干部不再成为舞台上被丝线操控的木偶。基层干部只有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事务中解脱,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走访群众、排忧解难;只有让考核标尺聚焦工作实绩,才能引导干部把功夫下在为民办实事上。这场“减负革命”,最终指向的是更高效的治理、更务实的作风,让基层真正成为政策落地的沃土、民生福祉的基石。(作者:周嫄)
上一篇:坚定“四个带头”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下一篇:写好“慎”字篇 永葆作风建设的清醒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