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小缝小补“绣”出民生温度

更新时间:2025-04-17 浏览量:

城市快速发展如潮水奔涌,基层服务却如同无声的绣线,串联起千家万户的生活。当楼宇大厦高度不断刷新,也许某个社区静默无声的角落正用缝补、维修等“细腻功夫”,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入居民日常。小缝小补,这些看似琐碎的服务,不仅盘活了社区闲置资源,更用一针一线串起邻里的温情故事。

缝补急难,小站点解“燃眉需”。曾经遍布街巷的裁缝铺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逐渐消失,如今,居民为修补衣物,动辄辗转奔波数公里,也有不少人面对高昂的收费标准感叹“性价比”不高,“因瑕掩瑜”的衣服因此被废弃。相比之下,“小缝小补”便民服务点占位少却“五脏俱全”,缝纫机、包边机、针线、纽扣……小工具小材料们组成家门口的微型“裁缝铺”,随时准备为居民忙碌生活中的“小漏洞”补位。从孩子校服上掉落的纽扣,到老人开线的棉衣,在这里都能得到妥善修复,实打实为周边居民带来便利。在这个万物皆可替代的时代,社区缝补驿站像一块柔软的社会海绵,吸纳着现代生活的粗粝。

巧手互助,邻里间织“温情网”。热心居民郭阿姨每周都会按时到服务点,无偿为居民们提供修补服务。在郭阿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有手艺、有爱心的居民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比如,擅长编织的李奶奶帮居民修补破损的毛衣;精通修鞋技艺的张大爷帮大家的鞋头“合拢嘴”……眼见着,服务点的志愿者队伍慢慢壮大,从最初“一人坚守”变成如今“各司其职”的互助小站,“以服务换服务,以爱心传爱心”的理念在这里悄然生根。在这个过程中,邻里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原本彼此陌生的邻居,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帮互助中发展成了分享家长里短的老伙伴。如今,“小缝小补”便民服务内常常笑声不断,已然成为社区温暖的“微枢纽”。在这里,针脚起落间,修补的不止是衣物,更是快节奏生活下磨损的人情纽带。

延展服务,生活圈绣“多面图”。“小缝小补”的针线筐里,装着更大的民生图景。社区活动室腾出一角,成了退休教师的公益课堂,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教老人用手机挂号、带孩子读绘本;共享厨房里飘出饭菜香,独居老人的餐桌不再冷清;非遗传承人的竹编手艺课场场爆满,竹篾在指尖翻飞,老手艺成了新潮流。过去闲置的场地、被忽视的“能人”,如今都成了社区的“活水”。居民自发组织的编织社、修理队、舞蹈团,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楼栋,这些细碎的“自循环”,让社区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一张由人情与巧思织就的网,兜住了生活的烟火气,也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小缝小补,绣的是衣物,暖的是人心;织的是服务,连的是民生。城市的繁华背后,总需要这样细密的针脚,这或许才是城市最动人的底色。(作者:黄爱萍)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网 文章作者:

上一篇:流动党员管理要“有形”更要“有效”

下一篇:@年轻干部 赴“谷雨约”赏“春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