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新时代的“听海”必修课
更新时间:2025-04-10
浏览量:
杨士莪院士的一生,是用声呐信号编织的强国答卷——投身海军教育、开创水声工程学科,攻克“东风五号”落点测量难关、率队首探南海声场,他如深海中永不消逝的灯塔,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照亮航程。他信仰坚定、攻坚如刃、育人如烛,把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融入血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找准定位、勇挑重担,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
锚定“赤子闻声筑忠魂”的信仰坐标,立“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志。“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坚信,水声是海洋的“脉搏”,更是国防安全的“神经”,以“真正尖端的东西只能自己干”为誓言,扎根水声教育近70年,在国外技术封锁下手抄四国文献,从单一声呐专业到构建多领域融合的学科体系,为国防培育首批“听音人”。他一生的轨迹印证了理想信念是穿透迷雾的强光。广大干部当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诠释忠诚,让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践行“深海听音铸忠诚”的品格使命,行“不破楼兰终不还”之举。“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南海曾是他“心之所系”——1959 年中苏联合考察受制于人的经历,让他立下 “中国海洋自主探索” 的宏愿;1994 年,63 岁的他率队挺进南海,建立首个南海声场模型,为深海探测打开突破口,用行动诠释科研探索从无 “退休”,心中有光便能穿透迷雾。广大干部当传承这份“深海灯塔”般的执着,在工作中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面对困难不推诿、不退缩,始终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姿态,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态度强化本领,在新时代的“深海”探索中勇立潮头、引领创新。
甘为“薪火相传育新苗”的人梯情怀,怀“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心。“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他晚年仍坚守讲台,在甲板上为晕船弟子歌唱,用身教诠释“育人如育海”的真谛。从建立首个水声工程专业到培养三代“听音人”,他始终坚信人才是托举海洋强国梦的基石。这种人梯精神,是将个人成就融入国家未来的无私境界。广大干部当以他为镜,既要在岗位上冲锋在前,更要甘做“铺路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传帮带,用心用情培育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事业培育后继力量,让党的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作者:唐芃芃)
上一篇:大力发展农村改革 确保农民收入增收
下一篇:党员干部带头,助力健康消费“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