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核”问政直击民生“靶心”
更新时间:2024-11-12 浏览量:
“局长,您想管吗?”“能管住吗?”“不敢解决还是不能解决?请您正视我的问题,您觉得是哪个层级的不重视呢?”大型融媒问政访谈栏目《问政山东》持续引发热议,小区供电供暖、拖欠民工工资,农业“分时电价”等群众心系的民生问题搬上荧屏犀利提问,获政府部门关注、积极解决,赢得了群众的一片叫好。《问政山东》并非个例,许多地区有都有类似的“电视问政”节目,通过“揭短亮丑”曝光问题,进一步压实属地和部门责任,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直面民生,让媒体监督成为打破距离的“子弹”。“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据悉,问政类节目往往通过政务便民热线、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民生热点问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等组成问政团,特约部门、属地“一把手”直接对话,清楚直面短板弱项、提出解决措施,为广大群众搭建了反映问题的新桥梁,也提供了纾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此外,节目播出期间,也会引起其他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主动查找问题、举一反三,在接收问政前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也为施政改革提供有效抓手。
深入调研,让贴近群众成为解决问题的“轨道”。开展电视问政公开进行“灵魂拷问”,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电视媒体的深入调研。“红红脸”“出出汗”的背后是深入到群众意见矛盾大、风险问题多的地方,一线座谈走访、蹲点调查,吃透情况、找准根源,才能在节目中真提问、敢追问。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环境保护……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正是问政栏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重要批示精神、走好新时代媒体的群众路线的生动缩影,是进一步纠治陈弊陋习、提升干部作风,实现以问政倒逼真改、以责任强化担当的真实写照。
动真碰硬,让问政监督直击基层治理的“靶心”。电视问政要出实效,关键在于做好“后半篇文章”,将问政成果从“电视上”落到“地面上”,贯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大众对于“作秀式”“表演式”“游走式”的监督深感厌恶,对于暴露的问题未得到解决,以各种理由拖延更是反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节目上只摆问题、不谈成绩,节目后拿出措施、立行立改,尤其是由电视媒体牵头持续跟踪督办,对已完成整改的实地暗访、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切实推动问题解决走深走实,推动基层民生领域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者:汤士超)
上一篇:基层减负:必须真正调动基层干部主观能动性
下一篇:致敬中国空军:用忠诚担当捍卫祖国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