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引育留”,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更新时间:2024-08-22 浏览量: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厚植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沃土,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细悟新时代的人才“法则”,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效用”,实现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不拘一格“引”人才,栽好吸引外来人才的“梧桐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引进人才,贵在因时因地制宜。“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在引才的问题上,要多些“精准滴灌”、少些“大水漫灌”,确保“人事相宜”,充分考量发展定位、区位条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深耕挖潜,从特殊区位、特色产业、特别资源中,找准人才引进和培育的突破点,真正做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陷入盲目引进、唯学历职称论等误区。要立足自身实际,多引进几个“田秀才”“土专家”。加速释放引领发展的“人才红利”,抢占“智”高点,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引进的各类人才迸发出更多活力,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厚植沃土,搭建平台,因材施教“育”人才,打造培育本土人才的“培养皿”。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做好人才工作,基础在培育,难点也在培育。“尊”才“爱”才是“育”才的关键前提。习近平在“人才九条”中指出,坚持常抓不懈的原则,老、中、青、幼立体开发,建立多级梯形人才队伍,使适用之才源流不断、常用不竭。要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恒心,打造培育本土人才的“蓄水池”,在充分挖掘开发现有的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分层次、分领域对本土人才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本土人才专业能力,进一步释放本土人才活力,让本土人才可以“茁壮成长”。
协同保障,强化服务,千方百计“留”人才,当好招揽优秀人才的“暖心巢”。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立业。要想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安心留下来,就要以“千金买马骨”的决心搭建好干事创业的舞台,精诚留才,多算“长远账”、少打“小算盘”,强化“种好梧桐凤自来”的理念,不断优化人才的成长环境,以精诚精细的服务关心关爱人才,聚力打造精致舒适的生活居住空间。同时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管人才工作,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将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动能,完善人才个性化服务功能,让人才有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切实做好兴才聚才工作,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努力开创“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国家要发展必须靠人才,乡村要振兴也必须靠人才。“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全国基层各地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打出的系列“揽才新政”组合拳,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李莹)
上一篇:基层松绑不松懈 干部减负不减责
下一篇:新青年走稳“基层路”的“三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