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松绑不松懈 干部减负不减责
更新时间:2024-08-20 浏览量: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破除形式主义顽症痼疾、为基层减负松绑的鲜明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多次就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并于2019年建立起中央层面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基层减负年以来,减文控会、精简督察检查等举措有力提升了多地基层工作效率,但在进一步推行政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极端情形:有的地方把“减负”等同于“减质量”、“减责任”,有的地方则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新形式主义苗头。归根结底,这两类极端的处理方式都是由于没有吃透政策精神,从而走入工作误区。冗余数量的减少不等于效能与质量的降低,基层工作“去量”不“去质”的重点在于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点亮理想信念的长明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领导干部只有牢牢把稳“理想信念”这个“思想之舵”,才能行稳致远。从理论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拥有全面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和源头。因此,领导干部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引领下进行,时时勤拂拭,才能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不息追求。就实践层面而言,基层减负过程中出现的极端问题,反映出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吃不透政策文件、把握不准中央精神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就是提升我们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敏锐度。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思、践、悟”四个阶段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丹心,点亮担当作为的聚光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担当作为“过”或“不及”都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桎梏之中,应适得其中。换言之,强调领导干部担当作为不仅仅是指要避免成为抱怨做多错多、消极怠工的“躺平式干部”,也要提防变成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喜欢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功利型干部”,一言以蔽之,领导干部需筑牢正确的政绩观。须知政绩非一日之功、表面之荣,而是长远之谋、实质之效,真正的政绩绝非由堆积如山的文件厚度、多如牛毛的会议次数来衡量的,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严谨务实的工作为群众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之中。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应建立在全局观念和长远目光的基础之上,不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不为个人名声而损害公共利益。
以“贤者处实而效功”的虚心,点亮严谨务实的落地灯。“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每一次决策、执行和督查的过程当中:深入实践、科学研判、洞察全局,使决策贴合基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细化权责、以身作则、严格落实,杜绝走过场、搞形式的“假落实”;摒弃单纯以材料、数据论英雄的片面做法,创新完善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求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大而化之、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工作态度,也要坚决摒弃那种好大喜功、追求表面风光、醉心于虚假繁荣的错误认知。始终将工作的核心锚定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始终将人民的满意与社会的进步视为衡量政绩的首要标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求福祉。
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公心,点亮清正廉洁的无影灯。“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为政者需体悟老子所言,宁愿刚正坚毅、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也不要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可“琭琭如玉”。而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为内因,各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文山会海和繁文缛节,实际上根源于脱离群众、漠视民生疾苦的“上位者思维”。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在鲜花掌声和糖衣炮弹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官僚主义作风和高高在上的“上位者思维”,牢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保持清正廉洁,方能与人民群众“走土路”、“讲方言”、“拉家常”,保持对民生现象的敏锐性,切实了解民生之需,打破形式主义桎梏。
形式主义犹如隐匿于基层工作肌理中的痼疾,它以文山会海之泛滥、过度留痕之虚浮、频繁检查之扰攘深入政治体的毛细血管,不仅极大耗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与时间,更严重阻碍了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和实质推进。想要根除这一顽瘴痼疾,需要广大领导干部筑牢远大理想之信念、秉持担当作为之态度、树立严谨务实之作风、捍卫清正廉洁之操守,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工作创造一个风清气正、高效务实的良好环境,方能稳固政通人和的美好局面,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作者:姚嘉艺)
上一篇:从优秀选调故事中解锁基层“民心密码”
下一篇:做好“引育留”,赋能乡村人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