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搞活经济:成立“锅包肉办公室”又何妨
更新时间:2024-07-08 浏览量:
近日,吉林省吉林市拟组建的“锅包肉办公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举措,无疑是当地政府推动地方特色美食文化发展的一次积极尝试。然而,这一办公室的设立,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政府角色定位和民间力量作用的深入思考。
政府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中,扮演的应该是“搭台者”的角色。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方式,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条件。吉林市通过组建“锅包肉办公室”,正是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将锅包肉这一地方特色美食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这种政府搭台的做法,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其积极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政府搭台之后,能否真正唱一出好戏,还得看民间力量的支持参与程度。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从偏居一隅到火遍大江南北的情形来看,美食文化要想更好地传播和发展,需要政府支持,但更离不开了解美食、热爱美食、渴望传承美食的民间人士推动。锅包肉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其生命力源源不断,根源便是深受百姓喜爱。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到锅包肉的创新、推广和传承中来,但最终的成功,还需要依赖于民间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单靠政府唱“独角戏”肯定是难以持久的。
政府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注重收支平衡。设立“锅包肉办公室”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行政开支,是否支出,何时支出,支出多少,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要对每一分支出与收入有科学的规划与判断。时下,各地财政吃紧,必须树立“花小钱办大事”的观念,“赔本赚吆喝”的花架子千万干不得。
政府还需要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度干预。美食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政府在推动锅包肉等地方特色美食发展时,应该顺其自然尊重市场的选择,避免过度行政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果吉林市的“锅包肉办公室”把这一地方美食带火了,当地的餐饮协会趁热打铁规范发展,那就堪称珠联璧合完美收官了。以此类推,四川阆中尝试“张飞牛肉节”、长宁搞“竹海山珍节”、简阳办“冬至羊肉节”……岂不是搞火一方经济,拉动民间消费的好事吗?
总之,吉林市拟组建的“锅包肉办公室”,是政府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上的一次有益尝试。只要政府的定位是引导而非主导,同时尊重市场规律、注重效率效果,致力为老百姓增收创收探寻更多门路,这样的尝试理应在全社会受到鼓励,而不是大惊小怪甚至讥讽嘲笑。(知言)
上一篇:“City不City”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多元魅力
下一篇:探寻党课教育的“圈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