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切忌“短斤少两”
更新时间:2024-06-17 浏览量:
基层减负对象在基层、目标是减负,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不是“货真价实”、有没有“缺斤少两”,群众心里有杆秤。(6月17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基层减负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诸如对存在的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要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精准击中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痛点,持续提升基层减负成效。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推动基层减负的过程中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正式文件少了,“工作提示”多了;督导考核少了,“工作排名”多了等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存在着“变种”。推动基层减负,要把减负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置于基层干部的监督之下,避免层层加码,防止一些负担“花样翻新”地侵蚀着基层干部,不让减负过后负担“涛声依旧”。
基层工作任务重,基层减负切忌“短斤少两”。为基层减负,要从思想开始,切实把“对上负责”转变为“对下负责”,把上级文件层层转发、会议精神层层传达转变为躬身实践,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思考如何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提升本部门工作效能上,以“务实”取代“务虚”,以“实干”取代“空谈”,用实绩说话。
基层减负,绝非简单做减法。既要看为基层松绑减负,减了什么,更要看服务和激励基层,取得什么实在成绩。尤其是在当前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结构、人民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基层面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更艰巨任务,面临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变革中更复杂情况,都客观要求基层减负不减“赋”。
因此,为基层减负,不能“短斤少两”,而是要切实提高减负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地在发文、开会数量和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上做减法,而是要明确精简文件的标准和尺度,提高开会的效率,建立从实处着手的督查检查考核体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基层减负说到底还是要抓住一个“实”字。针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根源,聚焦顽疾精准施治,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下猛药、出实招,真减负、减真负,让基层干部回归干事创业本位,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新风正气。(文君)
上一篇:“一网通办”,推动“减证便民”落到实处
下一篇:“出会场进现场”,是情怀更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