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民声摊点”,折射干部作风的转变

更新时间:2024-05-26 浏览量:

“上次在这里反映宅基地纠纷,在调解员的调解下得到解决,我非常满意,来向你们说声谢谢。”近日,政和县东平镇东平村的陈贵枝老人在赶圩时专程来到“圩日民声摊点”,向副镇长许树星、司法所所长范长辉道谢。(5月23日 福建日报)
  很多时候,老百姓是在电视中、报纸上看到党员干部调研的报道。这次,政和县东平镇的党员干部打破常规、走上街头,支张桌子、拉把椅子,与人民群众拉家常。在聊天中知民所需、解民所困,打通听民声解民忧的“最后一公里”,这不就是最朴素、最接地气的“调查研究”吗?
“我们这里每月上中下旬都有赶圩,镇党委、政府创新开展‘圩日民声摊点’活动,建立‘镇领导带队、站所办负责、村级协同’三级联动调解机制,推动镇村干部将‘办公桌’搬到集市上,一线听民声、找矛盾、解纠纷。”东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赖洪恩介绍说。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19场次,受益1470余人次。
  党员干部主动走下来,在“圩日民声摊点”服务群众,是干部观念的转变。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开展“圩日民声摊点”活动,成为了党员干部听民声、问民计、解民忧的有效形式,更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干部的变化,能理直气壮的找干部“说事”。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留守在家的农村群众,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到基层党委政府的办公室去反映问题,可能很多群众连方向都找不到。现在党员干部转变观念,在乡镇社区设立“圩日民声摊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实在在解了民忧。同时,“圩日民声摊点”位置显眼,人流量大,既便于党员干部更广泛地联系群众,又不存在群众找不到“庙门”的现象。
  “圩日民声摊点”听民声接地气,可学可鉴,值得强调的是,不能简单做做样子,关键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党员干部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民声民意进行分类梳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做好回访,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文艳)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网 文章作者:

上一篇:“精致务虚”,不过是对形式主义的“美化”

下一篇:一起查处,斩断“围猎”与被“围猎”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