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溜号干部”对“号”入座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量:
“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近日,记者调研发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少人持续性处于不实际离职但也不努力工作的“精神溜号”状态,在躺平但不完全躺平,摆烂但不完全摆烂之间做起了“仰卧起坐”。
现实中,此类“精神溜号”干部并不乏见。他们面对工作“挑着干”“躲着走”“做样子”,鞋不带泥、脚不沾地,把“太极功夫”耍得炉火纯青。具体来看,有的以“佛系”自称,正值青壮年,却有“人到码头车到站”的“停摆”思想;有的则以“年轻人整顿职场”自居,在工作中追求“舒适”,看似按部就班、掐时掐点“打卡”,实则坐在工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面对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声称“我只负责把分内事做好,否则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工资”。
“精神溜号”的背后是思想“滑坡”。一方面,基层干部面对上面的“千条线”,任务重、负担大,“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依然存在,当压力的“弹簧”越压越紧,基层干部难免“破防”反弹,心理上产生倦怠与妥协。另一方面,基层晋升渠道狭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稳定”局面,个人价值与职业预期难以实现,工作的“奔头”少了,干事的“劲头”自然也减了。
基层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最前沿,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根尖”,基层干部在群众的沃土上站得稳、立得住、过得硬,党在基层的“根系”才会越深厚。让“溜号干部”对“号”入座,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既要从思想上去除“想溜”的病根,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攻心式”谈心谈话,掸一掸思想上的灰尘、捋一捋“官调子”“假把式”的问题,将干部“背着的手”拿出来,把溜走的精神拉回来;又要树牢鲜明的用人导向,优化干部考察机制,将制度体系上的“座号”亮出来,运用好近距离观察法,突出基层干部现实表现和一贯作风,注重在实践一线、担当一线、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在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大胆使用,树牢真干事、干真事的“信号”,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有“号”可座,涵养出干事创业清新清正之风。(杨熠)
上一篇:打造“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下一篇: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