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象工程”,吞噬的是“民心”
更新时间:2024-04-27 浏览量: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正陆续传达学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这份工作提示明确指出,“新形象工程”是指在一些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非必要、非急需项目,而且形式隐蔽、名目巧立。其中,要求深入基层调查摸清底数,掌握一手资料,督促各地坚决纠治八类突出问题。(4月26日 华声在线)
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反“四风”高压态势下,饱受群众诟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大减少,但少数地区却出现了反弹或变样,一批穿着“马甲”的“新形象工程”粉墨登场。
它们有的打着“为民谋福祉”的幌子超规模建设民生项目,顶着“民生帽子”干着“花瓶项目”;有的投巨资豪华“办节”,没有经济效益,就是图个“人气”;有的以党建为挡箭牌搞“精致”党务,甚至12个大字花了31万元……一些地方在财政吃紧情况下,仍然上马非必要、非急需项目,而且形式隐蔽、巧立名目,被基层干部群众称为“新形象工程”。
“新形象工程”的一个特点是形式隐蔽,在表现形式上挖空心思、费尽周章,试图造成“为民而建”的错觉,更加难以定性,查办阻力也大。另一个特点是巧立名目,打着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数字化建设、乡村文化传承等幌子,给工程项目套上一个合理名分,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政绩、标榜名声、谋求私利,导致建设项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虽然名目有别、表现不一,但总体上都与新发展理念格格不入,资源浪费大、群众不买账。
看来,是“民心工程”还是“新形象工程”,首先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不能搞“少数人拍板”“关门决策”。“脑袋一拍可能几百亿就没了。”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这些“新形象工程”看似新情况、实则老问题,根源在于自上而下、唯上不唯实的“拍脑袋”决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形象工程”的背后,是大量的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其中所蕴藏的寻租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有多少莫名其妙的“新形象工程”,到最后沦为了贪腐者的提款机。有鉴于此,整治“新形象工程”,不仅要着眼于纠正错误的政绩观,更要强化对公权力的硬约束。(文君)
上一篇: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添智增力”
下一篇:“高效办成一件事”,把“能办”变为“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