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减会,让基层真正感受到“减负”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量:
近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四川省省长黄强也表示,持续治理“文山会海”,整治大呼隆论坛和展会,切实解决检查过多过滥等问题,让基层更为真切感受到“减负”。(3月16日 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就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早就出台了八项规定,其中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两项就赫然在列,可见中央对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的决心和力度。近年来,中央在精文减会方面持续用力,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可量化的规定措施,频繁开会发文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效果还是蛮好的,但在制度设计上仍有待完善。
此前,各地大力整顿“文山会海”现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去年以来,这一现象有所抬头,一些单位用白头文件代替红头文件,纸质文件变电子文件,监督检查变调研指导,将“减负”流于形式,变相增加了基层干部负担。
一些地方、一些人并非不知道中央三令五申,一再要求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强调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为基层减负,但他们就是办不到,于是便在形式上花心思,以假精简蒙混过关。为何办不到?主观上可能“不想办”,在一些人看来,开会发文是一个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策略,既彰显了态度又代表了落实,还省却了埋头苦干的辛劳。
精文减会,不是不发文,也不是不开会。我们既要避开以“是否开会”“是否发文”来衡量是否落实工作的错误认识,也要避开简单用发文数量、开会多少来衡量精文减会的误区。
重要的会要开,有意义的文也要发。但绝不是盲目开会,盲目转发文件。开会和发文,真正的目的是推动工作得到落实。必须有清醒判断,可开可不开的会一律不开,可现场解决的会一律不开,可集体开会的一律不单独重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重复的文件坚决不发、空谈泛谈毫无实质意义的文件坚决不发。要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把文件、会议的质量提上去,把功夫下在实干上。
当下,要服务民生,改进作风,提高效能,节约开支,势必还将在精文减会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把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多花时间投入到真正为民服务的实事上。(文君)
上一篇:“自由”用权的官员必将失去“自由”
下一篇:“非茅台酒不喝”,官员哪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