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镇“摆摊”,听民声更解民忧
更新时间:2024-03-09 浏览量:
近日,洪雅县余坪镇场镇迎来赶场日,当地纪检监察干部开设“雅廉坐诊台”,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宣传信访举报方式,吸引不少群众关注。(3月7日 四川日报)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留守在家的农村群众,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到基层党委政府的办公室去反映问题,可能很多群众连方向都找不到。现在党员干部转变观念,在乡镇社区“摆摊”接受群众信访举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实在在解了民忧。
近年来,洪雅县纪委监委邀请民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社保等惠民职能部门,组建流动接访小组,下沉至12个乡镇,轮流在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摆摊”,开设“雅廉坐诊台”。
党员干部主动走下来,在场镇上“摆摊”服务群众,是干部观念的转变。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集市上“摆摊”,成为了党员干部听民声、问民计、解民忧的有效形式,更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干部的变化,能理直气壮的找干部“说事”。
场镇上“摆摊”,党员干部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仅要“一身汗、两腿泥”,更要真情实意听民声、集民意。在场镇上“摆摊”时,干部既要做好政策方针的宣传者,更要做好群众意见的倾听者,调适心态、放下身段、洗耳恭听,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忧所难。
通过“摆摊”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了解更真实、更丰富的社会现实,有助于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同时,利用“摆摊”面对面与群众打交道,有利于换位思考,从群众的立场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摆摊”听民声接地气,可学可鉴,值得强调的是,不能简单做做样子,关键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党员干部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民声民意进行分类梳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做好回访,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文艳)
上一篇:激荡新时代乡村人才“活水”
下一篇:“马背法庭”,传递司法为民的法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