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金石镇:创新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更新时间:2025-07-11
浏览量:

达州市通川区金石镇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项目,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创新机制,和美乡村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共建,让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
健全基础体系。聚焦“路网、水网、渠网、田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2%以上,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病险塘库整治,积极构建“覆盖全面、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群策群力。道路、沟渠、高标农田、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监督、验收等环节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吸收群众梯田保护建议,梯田范围的高标准农田只按照田形实施生产便道、沟渠和管网等内容,真正让群众全面参与。
深化以工代赈。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引当地低收入群体务工,极大增加群众收入,预计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项目可带动群众增收500余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产业”共享,让特色激活乡村经济的“春水”
提升产业质效。积极推动车厘子、蜂糖李、猕猴桃等特色发展,加大设施大棚、水肥一体化、沟渠塘等投入力度,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今年金山村百纳家庭农场车厘子产业突破4万余斤,实现经济效益100余万元;预计1000余亩青脆李产业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巨家村1500余亩猕猴桃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优化利益联结。充分发挥中省扶持资金作用,以入股方式参与特色产业经营,车厘子、猕猴桃、蜂糖李等产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每年带动群众务工200余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积极推进财政投入资金股权量化,将财政投入资金建成的大棚、生产道路等作为资产入股产业发展,每年获得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
赋能数字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包括“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检测管理系统、农产品销售系统、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建设,开发云上梯田APP,实现网上购销,加速梯田农特产品快速商品化,帮助群众增收。
“环境”共美,让宜居铸就乡村宜业的“福地”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全面达标,实现“一村一公厕”,农村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建立环境卫生积分化机制,牢固树立群众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
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加快乡村宜居宜业,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风貌塑造”的两不原则,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三原特色,打造美丽庭院7个,选择品德好、威望高、愿奉献的党员或群众担任院长,加强庭院常态化治理。
培育致富增收业态。拟在月岩村陈家坪、金山村聚居点美丽庭院培育非遗竹编、农家乐、蜜蜂养殖、民宿、村咖等业态,充分挖掘庭院宜业功能,实现美丽庭院向美丽经济转化。
“文化”共融,让农旅交响乡村振兴的“华章”
打造消费新场景。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媒,持续擦亮“金石梯田、野生动物园、百年张家大院”三张名片。加快推进粮食产业旅游化,成功举办通川金石“万亩油菜花海”春游季活动,通过“摄影比赛、花海集市、围炉煮茶、花田火锅、微演出”等活动,吸引3万余游客打卡旅游,带动农特产品销售10万元以上、农家乐营收12万元以上。
挖掘文旅新动能。深入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和红色文化,在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稳步推进金山村农耕文化陈列馆建设和七里村开国少将徐斌故居修缮,积极筹备村级运动会、农民丰收节、稻田摸鱼比赛等活动。以“金石梯田”为核心元素,集成农耕文化陈列馆、梯田农事体验、农事服务中心、百年张家大院、农耕AI等打造农耕研学基地。
锻造融合新力量。举办新媒体专业培训,积极培育一批网络新农人,打造新媒体矩阵,定期组织新媒体对文化、旅游、产业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联合产业业主、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线上助农活动,推介金石产品,全面提升金石名气。
上一篇:达川区万家镇:“严选+精培”激活村级后备力量“一池春水”
下一篇:泸县立石镇:“三下乡”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