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善讲“大白话”要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更新时间:2025-11-03 浏览量:

在基层工作场景中,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往往与沟通效果直接关联:同样是传递政策、回应诉求,有的干部因语言生硬、术语堆砌让群众 “听不进”,有的干部因善用“大白话”让群众“听得懂、愿意信”。这种差异背后,是干部是否真正掌握群众工作方法的体现。对党员干部而言,善讲“大白话”绝非可学可不学的“软技能”,而是必须深耕细作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成效,直接决定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能否真正打通。​
      善讲“大白话”的“必修课”,核心是破除“语言壁垒”,架起干群“连心桥”。政策从制定到落地,需经历“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而“群众听不懂”往往是政策落地的最大梗阻。部分干部习惯于在汇报工作、传达政策时使用标准化的书面语或专业术语,虽符合规范却脱离群众认知——面对基层群众时,执着于“顶层设计”“产业规划”等抽象表述,不懂得将政策内涵转化为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通俗表达,就会让政策停留在“文件层面”,无法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大白话”的价值,正在于它能以群众熟悉的语言逻辑、认知习惯为桥梁,将抽象的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利益关联,把宏大的工作部署拆解为可感知的生活改善,让群众清晰知晓政策与自身的关系,从而主动理解政策、认同政策,形成干群协同推进工作的合力。
      善讲“大白话”的“必修课”,关键是锤炼“真功夫”,倒逼干部 “接地气”。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大白话”就是“随口说的家常话”,无需专业能力支撑。事实上,能将复杂政策、专业知识转化为“大白话”,恰恰是干部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要求干部对业务工作有深度理解,只有把政策原理、工作流程、核心要求吃透摸准,才能剥离冗余的专业表述,提炼出最关键、最核心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求干部对群众需求有精准把握,只有了解群众的生活场景、关注重点、认知水平,才能找到与群众对话的“共同语言”,避免“自说自话”。这门“必修课”的本质,是倒逼干部跳出“办公室思维”,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在与群众的日常交流中熟悉群众语言、把握群众诉求,让自身的表达既保持政策的准确性,又兼具群众的亲和力,真正实现“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做群众盼着办的事”。
      善讲“大白话”的“必修课”,最终要落到“办实事”上,让语言转化为“行动力”。“大白话”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更不是“耍嘴皮子”的表面功夫,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在基层治理中,群众的诉求往往具体而实际,矛盾的化解、工作的推进,都需要干部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沟通——依赖文件式表述,不仅难以凝聚群众共识,还可能因误解引发抵触情绪;而用“大白话”沟通,能让群众清晰知晓工作的目标、措施、预期成效,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顾虑,从而主动参与到工作中。从本质上看,“大白话”是凝聚共识的“粘合剂”、推动落实的“助推器”:它能让干部与群众在平等对话中达成一致,将“干部想干”的工作转化为“干群一起干”的合力,让政策从“纸上规划”变为“落地实践”,最终实现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根本目标。​
      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群众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对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善讲“大白话” 这门 “必修课”,既是对干部群众观念的考验,也是对干部工作能力的锤炼。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主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以群众为“老师”,在基层实践中学习群众语言、掌握沟通技巧,让“大白话”成为传递政策、联系群众、推动工作的有力工具,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自己人”,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多“民生温度”。(作者:胡凌凯)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十五五”:以制度确定性引领现代化新征程

下一篇:以宪为纲,躬身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