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从“机关围墙”到“田间地头”:会理市基层党建效能提升的实践逻辑与深层思考

更新时间:2025-09-05 浏览量:

引言

今年以来,会理市“破立并举”。以“党群连心”推进乡镇“去机关化”与“强镇带弱村”党建共富行动为抓手,双轮驱动、同向发力,(“去机关化”重在“破”除作风积弊与路径依赖,“强带弱”重在“立”起协同机制与发展新局),二者如鸟之双翼,共同驱动效能提升。探索出一条提升基层党建效能、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其核心逻辑在于以组织体系重构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以工作机制变革重塑党群干群关系,最终实现组织优势与发展动能的同频共振。
      凉山州会理市,地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腹地,山峦叠嶂,资源禀赋独特。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基层组织薄弱、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畅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如何破局?关键在于激活基层党组织这个“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

思考

破“机关化”沉疴:重塑“鱼水情深”的党群干群关系新生态
      乡镇“机关化”倾向,本质是工作重心偏离基层、服务意识淡化、治理效能弱化的表现。会理市以“党群连心”工程为突破口,核心在于推动乡镇工作从“坐等上门”向“主动下沉”转变,实现干群关系从“物理连接”向“化学融合”跃升。
      一是网格重构。变“层级管理”为“单元服务”,筑牢治理“微堡垒”。摒弃传统的科层化管理思维,创新构建“片-组-邻”三级网格体系。其精髓在于:划小单元、力量下沉、责任到人。以行政村为“片”、村(居)民小组为“组”、10户左右相邻住户为“邻”,形成层级清晰、规模适度、便于管理的治理单元。关键在于“邻网格”的设置,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小细胞”。选配“邻长”突出“四有一重”(有能力、有意愿、有时间、有威信、重公道)标准,赋予其政策宣传、民情联络、安全防护、文明示范“四责”,使其成为党组织在基层的“流动哨”和“贴心人”。这套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联系服务群众”要求,具象化为每个“邻长”的日常职责和行为规范,使治理真正嵌入日常、融入生活。网格化治理的生命力,在于实现了组织体系与基层社会结构的精准耦合,让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在“家门口”实现对接。
      二是干部下沉。变“浮在面上”为“扎在点上”,锻造一线“实干家”。破除“机关化”的核心是干部角色的根本转变。“全员下村、全员包网、全员联户”制度的建立,是这场变革的刚性保障。其核心机制在于“AB岗+轮换下村”,有效解决了“下村”与“在岗”的矛盾,确保服务群众“不缺位”、业务工作“不断档”。更为关键的是明确了干部下沉后的核心任务——“六包”(包政策落实、包产业发展、包项目建设、包民生诉求、包矛盾化解、包风险防控)。这“六包”涵盖了乡村发展的核心领域和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将干部牢牢“钉”在责任田上。干部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的“指挥员”,而是深入田间地头、农户院坝的“战斗员”和“服务员”。干部下沉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本身,更在于通过“脚底板工作法”,重建了干部对基层的认知图景和情感连接,使决策更接地气、服务更有温度。
      三是民情直通。变“层层上报”为“一线响应”,搭建民意“快车道”。信息不对称、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是干群隔阂的重要原因。会理市创新建立“三级民情会”机制:组级群众会(每季度)、村级民情恳谈会(每半年)、乡级民意研判会(每月)。这套机制的精髓在于其闭环性、互动性、实效性。组级群众会重在政策宣讲、事务表决、现场答疑和民意收集,是感知民情的“第一触角”;村级民情恳谈会聚焦“群众话心声、谈发展”,乡镇干部与村民代表直接对话,是汇聚民智的“协商平台”;乡级民意研判会则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研判、分办、销号,是解决问题的“调度中枢”。三级会议环环相扣,形成“收集-研判-处置-反馈”闭环,确保民声“上得来”、问题“解得掉”。“三级民情会”的实践启示是,有效的民意沟通不仅需要“门常开”,更需要搭建制度化、常态化的互动平台,让群众意见有处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回音。
      解“弱村困”难题:构建“以强带弱”的区域协同共富新格局
      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村与村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强镇带弱村”行动,其核心逻辑在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通过党组织的强力牵引,实现发展要素(组织、产业、人才、治理、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重组与溢出共享。
      一是党建联建。变“单兵作战”为“集团攻坚”,筑牢共富“硬堡垒”。强村带弱村,首要任务是补齐弱村的组织短板。会理市以“四个聚焦”为抓手:聚焦“班子建设”,强镇协助弱村优化后备力量结构,选优配强“领头雁”,解决“人”的问题;聚焦“基础规范”,通过“双向”互动(强镇指导组下沉“查问题”、弱村学习组上派“取真经”),提升弱村党务规范化水平,解决“章”的问题;聚焦“党建引领”,围绕重点任务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和志愿服务,在实战中提升弱村党员干部能力,激发先锋作用,解决“能”的问题;聚焦“共同富裕”,设立“互助基金”帮扶特殊困难群体,传递组织温暖,解决“情”的问题。这种党建联建模式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送钱送物”,而是着眼于组织功能的重塑与党员干部能力的提升,为弱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二是要素联动。变“外部输血”为“内生造血”,激活共富“动力源”。产业兴则乡村兴。会理市推动强镇与弱村在产业、人才、环境、文化等关键要素上深度联动。产业联动是核心:根据弱村资源禀赋,采取“双向互派”学习理顺机制、共同会商选准特色产业(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宜农则农)、探索“抱团发展”“异地置业”等互补模式,旨在培育弱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人才联育是关键:建立干部人才“一对一”帮带、乡土人才技能共享、实用人才定向培育机制,推动人才资源在强弱村间有序流动、能力共升。环境联治是基础:通过“干干净净迎节庆”、“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环境卫生大评比”等具体行动,共享治理经验,改善弱村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度。文化联兴是灵魂:共同举办文娱活动、联合推动移风易俗、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培育文明乡风,增强认同感与凝聚力。“五联”模式的精髓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涵盖发展全要素的协同体系,通过强镇的示范引领和资源溢出,精准滴灌弱村短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三是机制联创。变“短期帮扶”为“长效共赢”,构建共富“共同体”。确保“强镇带弱村”行动可持续,关键在于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会理市高位推动,建立市级领导小组,统筹资源优先向弱村倾斜;要求结对乡镇共同制定细化的三年帮带方案,明确目标、举措、责任、时限;建立严格的年度考核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将帮带成效与干部评价、单位绩效紧密挂钩。这套机制的设计,一方面强化了市级统筹的权威性和资源调配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强镇、弱村及所在乡镇)和刚性考核,避免了帮扶流于形式或弱村滋生“等靠要”思想。其核心启示是,区域协同发展需要超越简单的行政命令,建立权责清晰、激励相容、利益共享的制度化合作框架,方能行稳致远。
      融“双轮动”势能: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党建赋能新范式
    “党群连心”去机关化与“强镇带弱村”并非孤立的两条线,而是提升基层党建效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二者在目标、主体、机制上深度交融,产生“1+1>2”的系统效应。
      一是目标同向。聚焦“民心”与“共富”双提升。两项工作的根本目标高度一致: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变干部作风、优化服务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推动共同富裕”。去机关化解决的是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效能问题,强镇带弱村解决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共同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政治要求。
      二是主体重合。干部成为“双肩挑”的纽带。在两项工作的推进中,乡镇干部是核心执行力量。下沉到弱村的强镇干部,往往同时承担着“包村工作组”成员的角色,他们既是产业发展的“指导员”,也是网格服务的“联络员”,还是民情恳谈的“倾听者”。这种角色的复合性,使得“强镇带弱村”的经验(如环境治理的“红黑榜”机制)能够通过网格体系快速在弱村复制推广;同时,包村干部在弱村一线收集的民情民意和发现的共性问题,又能为市级层面优化“强镇带弱村”政策提供精准依据。
      三是机制耦合。治理与服务效能叠加倍增。“片-组-邻”网格体系为“强镇带弱村”行动提供了精准的信息触达渠道和高效的动员执行框架。强镇干部可以借助“邻长”快速摸清弱村实情、掌握群众需求,使帮扶措施更精准;弱村在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又通过网格内的日常监督和宣传得以巩固深化。同时,“三级民情会”机制成为收集、反馈、解决强弱村协同发展过程中各类问题的重要平台,确保行动始终围绕群众真实需求展开。

实践

狠下“去机关化”真功夫,让干部沉下去、服务提上来
    “坐诊”变“出诊”,“衙门”化“田坎”,根治“机关病”靠的是“三线工作法”落地生根。一是“网格沉底”无死角,治理单元从“粗放型”变“绣花型”。彰冠镇率先破题,精织“片-组-邻”三级微网格(54个片、122个组、776个邻),打造“地域无盲区、联系无遗漏”精密网。新发镇严把“四有一重”(有能力、有意愿、有时间、有威信、重公道)标准,配齐530名“三长”;彰冠镇精选952名“红色管家”,扛起“政策宣传、民情联络、安全防护、文明示范”四副担子,实现“一格多能、一网统管”。鹿厂镇创新“党员+群众”认养管护,干群共植蓝花楹500棵、套种三角梅400株,将国道沿线变“四季花廊”,环境整治实现“政府推”到“群众创”的华丽转身。二是“干部扎田”解民忧,干群关系从“油与水”融为“鱼与水”。推行“人人领网格、户户见身影”,班子成员专啃“硬骨头村”。彰冠镇便民服务中心设“AB岗”,力保“服务不断档、群众不扑空”;绿水镇“轮班下沉”,124名干部直插田间,“开门听实话、推门挖实情”。关河镇2645户群众全“入网归格”,干部常态化“驻村办公”;新发镇借力700场次“坝坝会”覆盖9000余人次,用“土腔土调”让政策“翻山越岭进农家”。木古镇发放160余张“连心卡”,新发镇开展30次“上门办”,彰冠镇送上1300余张“无忧卡”,“坐堂掌柜”终成群众“贴心人”。三是“一线议事”通末梢,民意解决从“绕弯弯”变为“直通车”。搭建“田间会场”,村组每季度至少1次“政策宣讲、事务表决、民意收集、现场答疑”四步曲。木古镇90余场组级会吸引3300余人次,“小板凳”议透“大民生”。乡镇党(工)委每半年靶向召开恳谈会,彰冠镇聚焦石榴产业,让大户、经销商、企业主畅言献策;新发镇“邻长”提前“收诉求”,微信电话“送学上门”,确保外出群众“不断线”。乡镇建民意台账,每月党委会“集中会诊”,关河镇44场组级会收集20条诉求、现场解答80难题;绿水镇“面对面”座谈推动12条民意“药到病除”,一线会场成矛盾“终点站”。“身入”更“心至”,“官念”转“民本”,“三线工作法”炼就了服务群众的“真功夫”。
      做实“强村带弱村”大文章,促弱村快追赶、全域共提升
    “单打”变“组团”,“先富”带“后富”,“五联模式”是书写共富答卷的“金钥匙”。一是“党建联建”筑根基,锻造共富“主心骨”。坚持“支部结对手拉手”,结成“强弱CP”6对。太平镇滴水岩村与槽元乡偏桥村“结亲联姻”,党建联席会“把脉”查短板6项、规范制度12项,联学联建4次,选育“双带型”后备干部8名。小黑箐镇白鸡村创新“头雁储备计划”,动态吸纳“田秀才”“土专家”10名。新安傣族乡马鞍桥村推行“制度上墙、服务下楼”,打造亲民化大厅,办事效率提升40%,实现“小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二是“产业联动”闯新路,激活振兴“强引擎”。聚焦“一村一品”,“资源互补、项目共建”打通“致富链”。彰冠镇与六华镇岔河村“联姻”,盘活闲置土地68亩,打造“光伏+农业”示范基地,预计年增收20万元;马鞍桥村“借船出海”,挖掘机租赁年创收12万元,更以“水韵傣乡”品牌为媒,借泼水节、奥巴节“引流带货”,助销芒果、西瓜30万元。小黑箐镇白鸡村发展茭白、何首乌等5000余亩,组建产业互助小组9个,开展“田间课堂”4场惠及200余户,“种得好”加速变“卖得俏”。三是“环境文化”塑形神,绘就善治“同心圆”。槽元乡偏桥村与太平镇“联动作战”,开展环境整治“九大攻坚”,增设垃圾箱2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7盏,打造“三化示范带”。白鸡村实施“点亮乡村”,种蓝花楹1400棵、安路灯102盏,清死角36处,深挖彝族“富矿”,育非遗传承人3名,建“彝绣银饰”特色村寨。马鞍桥村“以文塑旅”,新栽树400株,绘傣文化墙12幅,造“泼水广场”网红点,实现“环境美”与“文化兴”双赢。益门镇“众筹众治”筹121.29万元点亮乡村,新增800盏智能路灯惠及1.3万人,组建11支“村民护灯队”,照亮“民心路”。“输血”更“造血”,“短板”成“跳板”,“五联模式”奏响了共同富裕的“奋进曲”。
      激发“党建效能”内动力,促堡垒更坚强、振兴添活力
    “引领”是核心,“赋能”是关键,“四维聚力”旨在锻造“硬核堡垒”、释放“澎湃动能”。一是“头雁领航”强引擎,育好振兴“主心骨”。小黑箐镇对标“作风建设年”,深查细改班子问题24项,锻造过硬“领头雁”。黎溪镇精选15名“帮扶尖兵”驰援弱村,泼水节期间助销农产品、引流游客量激增40%。实施“头雁培育”工程,小黑箐镇白鸡村开展“乡土人才赋能课堂”6期,覆盖群众300余人次,让“田秀才”变身“致富带头人”。拓宽上升通道,优秀村书记考录(聘)力度持续加大,回引人才、退伍军人、大学生充实后备“蓄水池”。二是“先锋亮旗”树标杆,激活队伍“红细胞”。新安乡设立38个“党员责任区”,党员带头清理死角62处、整治乱堆24处,带动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深化党员“积分管理、设岗定责”,关河镇创新推出8名党员“文旅推荐官”,化身“魅力向导”,用“地理盲盒”“工业盲盒”创意玩法引流,让“党员红”成流动风景线。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在产业、治理一线设“先锋岗”,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有困难找党员”成群众信赖选择。三是“智慧赋能”提效能,插上治理“金翅膀”。益门镇试点智能路灯系统,亮度自动调节省电超30%,故障“秒报警”。新发镇运用“三位一体”监管模式,畅通信息渠道,实现服务“零时差”。建设覆盖市乡村的“智慧党建”平台,推动组织生活线上管、党务村务线上晒、群众诉求线上办、学习资源线上享。“云端堡垒”破时空限制,让党建更高效、服务更便捷、监督更透明。“软件”硬、“硬件”强,“四维聚力”催生了乡村蝶变的“加速度”。

启示:党建赋能城乡融合的“会理样本”

会理市的实践探索,为资源禀赋独特、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的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山区县市提升基层党建效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会理经验”。
      启示一:组织力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金钥匙”。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创新组织设置(网格体系)、优化组织联动(强镇带弱村)、建强骨干队伍(邻长、下沉干部),实现对分散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对发展短板的精准发力。
      启示二:机制创新是破除作风顽疾的“手术刀”。破除“机关化”,不能仅靠思想教育,必须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如全员下沉、AB岗、六包责任)和有效的载体支撑(三级民情会),推动干部角色和行为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启示三:要素联动是实现协同共富的“动力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党建为纽带,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乡村实际的基础上,推动人才、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在城乡间、强弱村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启示四:群众路线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无论是“去机关化”还是强镇带弱村行动,最终落脚点都是提升群众福祉。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展望

展望未来,提升基层党建效能、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仍任重道远。唯有持续推动组织体系向下扎根、干部力量向下沉淀、资源要素向下流动、服务重心向下转移,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才能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绘就城乡共富、干群同心的壮美画卷。这既是凉山州会理市的实践答卷,也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路径。

文章来源:中共会理市委组织部 文章作者:蔡杨林

上一篇:巴中市“三化联动” 打造精品电视片激活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下一篇:宜宾市翠屏区创新打造“青翠课堂”提升青年党员培训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