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标签”育“干将”:解锁受处分干部“有错变有为”的组织密码
更新时间:2025-09-16
浏览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部在改革攻坚、履职尽责中偶有失误,不应成为其职业生涯的“终局判决”。现实中,部分受处分干部因“犯错者”的标签陷入自我否定,或因组织管理的“一棍子打死”而消沉退避,既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也不利于干事创业氛围的营造。遵义21名受处分干部从“挨处分”到“被重用”的转变,恰恰给出了破题答案:组织以温度破除标签桎梏,以机制搭建成长阶梯,便能解锁受处分干部“有错变有为”的核心密码,让“跌倒者”重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干将”。
以“精准疏导”解心结,撕掉“消沉者”标签
受处分干部往往背负“抬不起头”的心理压力,“犯错者”的标签易让其滋生“不敢干事、不愿干事”的消极情绪。遵义的破题关键,是把谈心谈话从“常规流程”变为“精准诊疗”:谈话前,细致研判处分事由与干部个性特点;谈话中,聚焦心理重建与能力短板精准发力;谈话后,搭建跟踪平台持续关注动态。这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与兰州“三必谈”、洛阳“一人一策”等做法一脉相承,本质上是用组织温暖驱散心理阴霾,让干部从“怕出错”的顾虑中走出来,撕掉“消沉者”的标签,重新燃起“想干事”的热情。
以“实践平台”给机会,改写“庸碌者”画像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对受处分干部而言,实战舞台是打破“庸碌”印象的最有力证明。若仅停留在“口头鼓励”,缺乏实打实的干事平台,“有错变有为”便会沦为空谈。遵义在干部整改过程中,坚持“搭台子、压担子”,让干部在具体任务中经风雨、长本领。这与广西医科大学安排受处分干部从事擅长的专项工作、江苏宜兴引导干部放手投身实践的做法相通,通过实战检验整改成效、提升履职能力,推动干部从“知错认错”向“成事有为”转变,用实绩改写“庸碌者”的固有画像。
以“长效机制”强保障,筑牢“育干将”根基
让“破标签、育干将”成为常态而非偶然,关键在于制度的固化与护航。遵义的实践并非“临时之举”,而是建立在“常态化谈心谈话”“长期观察研判”等机制之上。这提示组织部门,需构建“教育—管理—考察—使用”的全链条闭环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合回访掌握干部真实表现,依托“成长档案”动态记录转变轨迹,将回访结果与考核任用直接挂钩。唯有如此,才能让“改了就是好同志”的导向真正落地,让更多受处分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从“犯错者”成长为组织信赖的“干将”。
干部管理的核心,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撕掉“一错定终身”的标签,不是对错误的纵容,而是对担当者的保护、对实干者的激励。遵义的实践充分证明,组织只要拿出“容人之过”的气度、“育人之才”的举措、“用人之长”的智慧,就能让受处分干部在“纠错”中“成长”,在“加压”中“出彩”。这种既讲原则又有温度的管理方式,终将激活更多干部的干事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知错能改、有为担当”的强大力量。(作者:赵南)
上一篇:以理想担当尽责,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下一篇:为青年干部搭建广阔平台 激发干事创业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