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破除年龄“硬杠杆”为干部成长拓空间

更新时间:2025-08-28 浏览量:

当前,各地正积极构建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格局,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然而,部分地方在选人用人中对年龄问题过于“特殊对待”,将35岁设为“硬杠杆”,给35岁以上的干部贴上“大龄青年”标签,认为其缺乏活力与可塑性,即便能力出众也常被忽视。这种以年龄划线的“一刀切”做法,与新时代选人用人导向背道而驰,既浪费宝贵人才资源,也不利于事业长远发展,亟待破除。

年龄“硬杠杆”本质上是一种短视的用人思维,会造成多重危害。从人才资源角度看,35岁左右的干部正值干事创业的黄金期,他们经过多年基层历练和岗位打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较强的应急处突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对工作岗位的认知更深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成熟。将这一年龄段的干部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无异于“舍美玉而求顽石”,导致大量优质人才资源被闲置。从干部队伍建设来看,这种做法会严重打击干部干事积极性。部分35岁以上干部本有干事热情和提升意愿,却因年龄“天花板”看不到晋升希望,容易产生“躺平”心态,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活力与战斗力。同时,过度强调低龄化还可能导致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失衡,出现“青黄不接”或“断层”风险,不利于事业的连续性发展。​

深究年龄“硬杠杆”存在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的偏差,也有制度机制的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思维,认为年轻干部培养周期短、见效快,却忽视了干部成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部分地区为满足班子结构年轻化硬性要求,刻意追求年龄数据达标,将“凑指标”置于能力考察之上,陷入“以龄取人”的误区。此外,个别地方在突破年龄限制选拔干部方面缺乏勇气和魄力,导致选拔视野受限。

破除年龄“硬杠杆”,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制度机制,为各年龄段干部搭建成长平台。首先,要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以能力、实绩、口碑为核心选拔依据,不被年龄束缚手脚。无论是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还是35岁以上的“成熟力量”,只要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就应纳入选拔视野,让每个年龄段的干部都能看到希望、找到舞台。其次,要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干部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和工作成效,通过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维度评估,精准识别干部的真实能力,避免“唯年龄论”的片面性。最后,要加强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监督与引导,对存在年龄“硬杠杆”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各地组织部门要结合实际探索差异化的选人用人模式,同时注重对干部的持续培养,通过培训学习、岗位交流等方式,帮助干部不断提升能力、保持活力,让“大龄干部”也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选人用人事关事业兴衰、国家发展。只有打破年龄“硬杠杆”的束缚,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的鲜明导向,才能激发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作者:郑鑫)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以“终身三修”擦亮党员干部的党性底色

下一篇:乡镇干部要学好理论“必修课”答好基层“民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