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校准“民心坐标”
更新时间:2025-07-10
浏览量: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匠人制作玉器时,需反复打磨方能成器。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恰如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应有的姿态,唯有以“工匠精神”细琢民生工程,才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百姓心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一老一小”服务,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基层干部像匠人雕琢玉器般,用专注、耐心与匠心校准为民服务的“民心坐标”。
以“量体裁衣“的精准度绘就“需求图谱”。鲁班造器必先审材,大禹治水必察地势。民生工作最忌“一刀切”,需像匠人般针对不同材质选用不同工具。某地推行“院落议事会”,干部带着政策台账逐户记录需求,最终形成个性化服务清单:独居老人配智能手环,留守儿童设课后托管,残障家庭建无障碍设施。这种“量体记录—分类施策—动态调整”的工作闭环,正是工匠“因材施艺”智慧的现代实践。基层干部当以“铁画银钩“的细致,在调研摸底中勾勒出鲜活的民情地图。
以“毫厘必较“的严谨性把牢“质量关口”。《考工记》记载,先秦工匠制作车轮须“规之以眡其圜,矩之以眡其匡”。民生工程同样需要如此严苛的标准。某安置房项目验收时,干部带着测距仪核查门窗尺寸,用空鼓锤检查墙面质量,甚至模拟老人生活动线测试无障碍设施。这种“斤斤计较”的背后,是对群众承诺的敬畏。当前惠民资金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尤需发扬“刻度精神”,用数据说话、以标准衡量,杜绝“差不多”心态,让每分财政资金都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以“久久为功“的持续性雕琢“幸福质感”。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曾言:“修复一个零件可能要琢磨几个月,但能让文物再走几百年。”民生改善亦是如此。浙江“千万工程”历时二十年迭代升级,从环境整治到数字乡村,靠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基层干部要善做“时间的朋友”,既解决当下“路灯不亮”的急事,更谋划“产业造血”的长远计,用“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把民生工程的“毛坯房”精装成群众的“暖心房”。
《墨子》有言:“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新时代的“民心工程”,不在场面多么宏大,而在细节是否熨帖;不在数据多么亮眼,而在群众是否认账。基层干部当以匠人之心磨砺为民本领,用“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图景——因为最好的“民心坐标”,永远刻在百姓的笑脸上,写在群众的口碑里。(作者:彭韵竹)
上一篇:学查改促一体发力 转变作风提质增效
下一篇:让“农家书屋+”成为增收致富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