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当“脱虚向实”
更新时间:2025-07-08
浏览量: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当前,“预制式”调研逐渐兴起,“套路化”“空洞化”调研数见不鲜,导致调研缺乏针对性、全面性、真实性,与初衷背道而驰。多些真诚、少些“套路”,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做到“求深”“善听”“求效”,调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脱虚向实”。
调查研究贵在“求深”。“预制式”调研是害怕问题被端上桌,采用走马观花式、蜻蜓点水式研究,让调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研者须怀揣迎难而上、直面挑战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涉深水区,聚焦问题靶心,紧扣群众所思所盼,以自身“付出”换取百姓“获得”。固定路线不可取,调研更需脚踏实地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秉持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跳出既定思维与模式,沉到一线,在实处、细处、小处下足功夫。
调查研究更需“善听”。基层干部是联结群众与上级间的纽带,对地方的真实情况有透彻的认知,既能反映政策执行的真实梗阻,也能从中挖掘宝贵的实践智慧。在调研过程中既要倾耳细闻基层干部心声,更要俯身聆听普通群众呼声,将“心声”进行深度梳理、系统归纳,萃取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土经验,使之成为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实施细则的源头活水,同时,忠实记录、原汁原味梳理群众反映的好处、不便、需求、痛点与期盼,避免主观过滤或过度拔高,确保政策调整的靶向精准建立在最真实的民情底本之上。
调查研究更应“求效”。部分干部在调研中“重面子轻里子”,以精心打造的“盆景”替代真实场景,用“凹造型”取代“念真经”。究其本质,是政绩观的错位,是“唯上不唯实”的工作偏差,远离了基层实际、漠视了群众需求。干部当发扬“四不两直”作风,以唯实唯效的态度扎根群众,研究真问题。要着力推动调研结果上升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实现“走流程”到“解民忧”的转变,让调查研究真正落地生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花结果。(作者:朱荟羽)
上一篇:元阳:让“绿书签”成为温暖的“守护色”
下一篇:以“八项规定精神”锻造新时代过硬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