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用好AI关键在“不囿”于AI

更新时间:2025-06-27 浏览量: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组织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智能办公到数据分析,从人才选拔到决策支持,AI以其高效、精准的特性为组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提升。然而,技术越是先进,越需警惕“工具反噬主体”的陷阱。组织工作的核心始终是“人”,用好AI的关键,恰在于“不囿”于AI——既要善借其力,更须坚守以人为本的底色,确保技术为人所用,而非人被技术所役。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不做技术崇拜的“盲从者”,是驾驭AI的首要前提。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一些干部产生了“技术崇拜”的心理,认为只要有了AI,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也是危险的。党员干部需清醒认识,AI只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使用AI的过程中,需时刻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之心,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依赖。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AI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和局限性。AI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本,唯有突破其“算法牢笼”,才能确保AI技术真正服务于工作需要,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和累赘。

除了“工具认知”层面的觉醒,还需警惕技术至上带来的稀释政治属性,导致党的建设“空心化”的危险。揆诸现实,个别党支部将“学习强国”积分排名、线上活动参与率等量化指标作为支部评优的核心依据,导致基层将精力耗费在“刷数据”“凑指标”上,实际学习效果与思想提升被忽视。个别党员把线上学习等同于“刷分刷时长”,用视频会议完全替代线下组织生活,冲淡了党内生活的严肃性。党员教育出现“流量导向”,以点赞量、转发数替代理论深度,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AI可以优化流程,但绝不能替代思想淬炼;可以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但必须保留“手写心得”“专题研讨”等传统方式;可以分析党员思想动态,但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传家宝”须臾不可丢。唯有让技术为政治引领赋能,而非让政治教育被技术解构,才能守住组织工作的生命线。

AI技术虽然强大,但它毕竟是一种程序和算法,缺乏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技术逻辑过度挤压人的主体空间,组织工作的“根”与“魂”或将面临消解之虞。当前,部分干部撰写材料时直接套用AI 生成的模板,文稿千篇一律、缺乏思想深度;有的干部用 AI 生成的报告替代实地走访,用智能语音外呼调研取代面对面交流,导致 “数据好看、问题依旧”。这样的行为若不加以制止,将会只增不少。

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许多问题需要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解决,有许多决策需要人的判断和抉择。应明确AI建议不等于决策依据,重大事项必须经过班子集体研究。在使用AI技术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设置“人工否决权”,对系统生成的“最优解”进行公共利益再评估。要鼓励党员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本领,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真正成为懂政策、善沟通、会创新的行家里手。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科技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提高他们运用AI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干部在技术赋能中挺起脊梁,AI才能真正成为担当作为的“助推器”。

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但初心使命始终如一。AI再强大,也计算不出“半条被子”里的鱼水情深,模拟不了“扶贫路上”的初心如磐。唯有合理运用 AI ,既拥抱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更守住人的价值与温度,以“不囿”的清醒驾驭技术,才能让飞行的方向,永远掌握在牢记“国之大者”的党员干部手中。(作者:周雅芳)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七一礼赞:溯初心、践使命、拓新路 做时代先锋

下一篇:@年轻干部:以“赤子之心”当好人民的“荔枝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