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文化”牌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更新时间:2025-01-03 浏览量:
竹编、锡器圆盘、乡村木雕等非遗带动手工艺创作、“我们的村晚”展示乡村新精神风貌、双龄代际汇演促进老幼共融生活......近年来,一批批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各党群服务中心阵地里,文体活动形式多样、亮点纷呈,每逢节假日,更是如火如荼,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现下,我们当注重打好乡村“文化”牌,实现服务优起来、人气旺起来、自信强起来,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和支撑。
供需匹配,助力乡村优服务。乡村文化类型多不多样、辐射带动作用强不强,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幸福与否。当前,一些农村文艺形式单一、阵地功能发挥不强。从主观因素上来说,是由于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存在群众需求认识不全面;从客观因素来说,是由于公共优质资源短缺,导致无法提供常态化、针对性服务。要梳理实际需求、内外资源等“供需标签”,填补文化服务缺口,通过线上点单,线下接单,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服务。
创新场景,助力乡村聚人气。连绵山水、人文资源都是乡村的宝贵财富,立足本地优势条件,开设便民服务基础服务,文艺柜点、手作课堂等个性化空间,构建完善“基础服务+特色项目”供给模式,打造特色化运维模式。借力结合外来场馆、新型技术等当下热点,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增设汉服走秀场、古郡脱口秀摊点、AI非遗沉浸式体验、线上古砖文化馆等文化活动新场景,通过引入经典IP、回望传统故事实现群众和文化的互动对话,提高文化活动的体验感和趣味性。
传播文化,助力乡村强自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推进农村现代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缺一不可。乡村文化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蕴含着乡愁、道德、人文,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组建优秀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服务队,壮大乡土文化队伍,走进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等课程,以面授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训练等形式分类培训,渗入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守护文化根脉,增强幸福归属,助力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走出深闺人遍识”。(作者:金海月)
上一篇:构建 “物”“人”“治” 一体的三维农村现代化体系
下一篇: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