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尺巷”中感悟基层治理“最强音”
更新时间:2024-10-22 浏览量: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参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为我们基层治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我们应从总书记的考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谦逊礼让”为基,用“和谐包容”之法,凭“德治法治”之力,推进乡村基层治理。
挥好“谦逊礼让”指挥棒,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基层治理任务艰巨、纷繁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为大、民生为要,要紧扣群众实际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党员干部应如六尺巷典故中的大学士张英一般,秉持谦逊礼让的态度,当好与群众的纽带。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人民群众在心中“置顶”,设为“特别关注”,以“念兹在兹”的责任感将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诸事牵挂于心,不仅要在“家常话”中听民声、在“牢骚话”中知民意,更要精准妥善解决好“民心所系”的“急难愁盼”,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谱好“和谐包容”协奏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激活基层治理“内驱力”。和谐包容是“六尺巷”中解决基层矛盾的“密钥”。在基层治理中,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妥善化解是关键。基层干部要以“和谐包容”的理念为指导,以柔性治理促进基层善治。对于小摩擦、小纠纷,可以通过调解、协商的方式,让双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同时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村社干部+网格员+驻村帮扶工作队+志愿者”工作合力,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建立全覆盖、无死角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对于一些复杂的矛盾问题,要保持耐心和定力,深入了解情况,综合运用“法律之剑”“政策之钥”“道德之光”等多种手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奏好“德治法治”交响曲,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六尺巷的典故既体现了道德力量,也蕴含着法治精神,在张吴两家僵持不下时,没有采取过激行为,而是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解决。在基层治理中,要打好德治与法治“组合拳”,共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基层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实践,通过志愿服务“起步”立标杆、道德讲堂“稳步”树新风、积分超市“迈步”兴治理、榜样宣讲“正步”引风尚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强化基层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垒实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作者:卢璐)
上一篇:用党纪这把“戒尺”正心、正身、正行
下一篇:以“100%状态”推动集中整治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