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 凝神聚“气”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更新时间:2024-10-21
浏览量: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广大青年干部要用志气凝思热忱情怀、用骨气铸就英雄气概、用底气弘扬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凝思“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热忱情怀,集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气,坚定信念,赤心报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国家的积弱贫困,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身怀“科学救国”的爱国信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祖国建设,埋身在那寂寥的西北,弥补了我们国家在原子核理论这一块的空白。从钱学森的“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到邓稼先“只要能守护祖国和人民,定然义无反顾”,“两弹一星”的研究人员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自觉把个人信念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在戈壁荒沙中以爱国之情、信仰之力,升起漫漫黄沙中的那朵蘑菇云。“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唯有理想信念的坚定指引,方能指明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坚定信念、砥砺品格,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自身的血液和灵魂中,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铸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仰之力,奔赴“志存高远”的基层山海。
铸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集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骨气,锐意进取,与民同在。
几十年风霜苦寒,几十载隐姓埋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研究员们,在干旱缺水的大漠戈壁,在高寒缺氧的青海高原,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经受住自然环境的考验,突破了人类生命的极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的突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奉献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在缺乏图纸资料、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他们用手摇计算器将上万个数据计算出来,甚至还用上了算盘、计算尺这些工具;在缺乏防护装置的情况下,只能用简单的口罩试图阻拦浇筑化学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
这些艰难条件下自强、在艰苦奋斗中前进的精神品质,闪耀着光辉,激励后来者奋斗不止。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在日常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迎上去、冲在前,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上,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大力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决心和担当,锤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实干之力,立足自身岗位,勇挑重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觉悟奔赴“锐意进取”的基层山海。
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奋斗精神,集聚“露宿风餐炼铁蹄,叱云啸月唤晴曦”的底气,笃行实干,勇于担当。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是攻关克难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优良的工作作风。“两弹一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的技术纷繁复杂,涉及的部门数不胜数,它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的飞跃,依靠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回顾“两弹一星”研制发展历程,23位“两弹一星”功勋者合力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无怨无悔将热血洒在大漠深山,形成强大推动力量。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国家发展、社会振兴的重要保障。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积极投身于新的伟大实践中,同心同德推动基层事业发展,真正做到遇事看得清、扛得住、办得好,要勇立潮头,担当作为,将团结协作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以“交流互融、命运与共”的团结之力,奔赴“务实苦干”的基层山海。(作者:颜昌迎)
上一篇:筑牢青年干部廉洁“防火墙”
下一篇:用党纪这把“戒尺”正心、正身、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