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壮车轻”成为基层常态
更新时间:2024-09-19 浏览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工作树立了制度标杆,彰显了党中央坚决全面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
基层,作为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效能关系到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和人民群众的长远福祉。然而,一些地方尤其是乡镇和村社两级存在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等现象,一度让基层干部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造成“马疲车挤”“干部内耗却政策空转”。这一形象比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层工作中的无奈现实,让一些基层干部有苦说不出。
“小马拉大车”,拉远了干群关系,累坏了基层干部。不仅让基层干部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徒增工作压力,而且导致基层干部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受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从而影响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更有甚者,由于资源和权限不足,基层单位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难以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进而加剧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形成“马疲车挤”的局面,导致政策执行走样,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小马拉大车”,暴露出基层在权责分配、资源配置、任务承担等方面存在的严重失衡。为何会频频出现这一现象?其一,权责不匹配。基层单位在行政层级中处于较低位置,往往承担了超出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任务事项,在执行上级政策和任务时,受限于较小的决策空间和资源调配能力,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需求。其二,督察考核泛化。不切实际、过多过滥的考核评比,常常出现“不接地气、奇葩任性”的考核指标。在考核重压之下,部分干部疲于应付差事,焦头烂额,甚至出现一味追求“材料生花”“数字政绩”等现象,工作跑偏致使政策走了样。其三,形式主义频发。作秀式拍照、各种台账留痕、数字政绩及责任层层下推,表格多、排名多、档案多、文件多、会议多、督查多、考核多、APP推广任务多……导致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对,疲于应付。
早在去年9月,总书记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马拉大车”的基层治理状况亟待改变》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今年3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农村基层减负情况时也指出要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让“马壮车轻”成为基层常态,在向基层权限赋能的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为基层减负,特别是要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既为“马”赋能,让“小马”拉得动、跑得快;又为“车”减负,规定“大车”该拉什么、不该拉什么,让基层轻装上阵。
要为“马”赋能,做好加法。外部借力,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整合党建资源,通过党建联建共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所在街道、社区开展合作,共同帮助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问题;挖掘治理人才,吸纳专职网格员、高校毕业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进入基层工作者队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内部赋能,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扩权赋能,增强基层组织任务承载力,提升基层干部话语权,实现责任与权力的科学配置,推动扩权赋能,实现权责对等,为基层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权等各类保障,推动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改变“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不对等关系,确保基层“接得住、办得好”;技术赋能,充分使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发挥出科技减负、数据赋能的作用,防止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避免技术反噬治理,真正将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要为“车”减负,做好减法。在制度上减负。从制度层面着力,制定详细的“减负清单”和“落实程序”,推动应减尽减、能减必减,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牢牢守住精文减会硬杠杠,紧紧扼住基层重负反弹回潮的冲动。在督察上释压。考核要减数量、降频次、缩时长,形成一套定计划、列清单、事前审批的严密流程,加强督查考核的总量控制和计划管理,切实提升督查考核实效。变“多头式”考核为“一站式”考核,做到“多考合一”,实现督考由“一窝蜂”向“一盘棋”转变。
要“车”“马”协同,做好加减法。“大车”负担轻了,“小马”步子才会快。大“车”减去的是形式主义严重、基层既无力负担也无权办理的事项,小“马”赋能,需要增加的是群众急难愁盼、迫切需要就近解决的政务服务和便民事项。“马拉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不是“大马”一定比“小马”高效,而是要看“车”有多大。凡事皆有度,假如形成“大马拉小车”的局面,反而浪费基层治理资源。因此,在推进改革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处理好权限和资源配置问题。(作者:郑勇钢)
上一篇:赏中秋明月,悟青年干部成长“三光”
下一篇:在“谁”字上答好“集中整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