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改编的取经路
更新时间:2024-09-04 浏览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学对内容创作者而言既意味着取之不尽的素材库,也意味着头顶高戴的紧箍。一方面,几千年的名著经义、话本传说浩如烟海,每个剪影都留待无穷想象;另一方面,前人笔下精彩的演绎使那些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稍有改编便可能引发争议,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传统文学的改编。泛娱乐化创作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学改编“路漫漫其修远兮”,正需我们锤炼过硬本领,踏上取经路。
练就“火眼金睛”,认识经典本质。“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句话代表了很多国人对于传统文学改编的基本态度。然而,戏说与胡说之间的分野并非天然设定,需要创作者去探寻其泾渭所在,亦即认识改编对象的文化内核与艺术本质,惟其如此方能使改编作品不如无根之木,具有旺盛生命力。譬如近期爆火的《黑神话:悟空》虽一反常规地将孙悟空写死,但其不自由毋宁死的斗争精神与我们记忆中的大圣形象十分贴合,使人们在遗憾之余亦好评如潮。而有些文化作品为追求吸睛对经典作品歪曲篡改,忽视人物本性让其做出不符合人们情感期待的行为,背离了人们对原著的情感寄托,可谓谬以千里。
习得“七十二变”,敢于积极创新。当下,文学改编作品一大弊病是严重同质化,不敢改、不想改成为一部分内容创作者共同的心声。我们要认识到,即便是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也是采历代先人之精华,如宋元《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初《西游记杂剧》等集大成创新所得。因此对于传统经典,我们要秉持的态度是尊重原著而非照搬原著,是要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积极改编。我们自幼在传统名著的熏染下成长,可谓“六经注我”,待得长成我们更须有“我注六经”的魄力,为传统文学作品的现代化注入自己的见解,使它们的躯壳在新时代焕发新机,精神在新时代保持不朽,从而赢得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
求取“大乘真经”,化入时代真义。传统文学作品“怎么改”是盘桓在每个创作者头上最苦恼的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内容创作上这个道理亘古不易,也是对于“怎么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在名著改编的取经路上,时代精神、人民需求就是最宝贵的“大乘真经”。我们要善于呼应时代需求,挖掘传统文学作品的每个侧面,实现经典与今典的有机结合。从女儿国“鸳鸯双栖蝶双飞”缘浅情长的唐僧到金山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飞扬超脱的玄奘,从黑风山“做人哪比做妖好”逍遥快活的小妖到黄风岭“满城百姓,感激不尽”忧国忧民的大妖,当从原著中剪出的片段提炼凝固,化入时代的真义,那些鲜活的灵魂就会予人深刻的共鸣。(作者:林铉博)
上一篇:以“绿”谋兴 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下一篇:勇做改革发展“开拓者”“践行者”“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