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从“考准、考精、考实”出发
更新时间:2024-09-02 浏览量: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强调要化繁为简,不搞“繁琐哲学”,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基层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既要让考核凝聚干事创业合力,让基层焕发生机活力,也要防止考核“异化”为“拦路虎”,成为基层减负的“阻力”。要做到真减负、减真负,就必须“化繁为简”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在考核指标、方式、结果运用等方面出真招、实招,真正为基层干部减负增效赋能。
从“考准”出发,删繁从简,破“繁琐哲学”。检验成效、促进工作本是考核的落脚点,但在如今的基层渐渐出现过度“精细”的指标,冗杂繁复的考核指标动辄成百上千,厘清指标内涵、分配指标任务就得耗费不少脑细胞,更难言期间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的“推诿扯皮”。因此,《若干规定》作出了“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的规定。“化繁为简”精准考核,就是要做到善做减法,减掉不必要的考核项目、数据,减掉无端内耗,聚焦工作重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科学设定最优核指标,最大限度压减基层考核指标数量,从源头上为基层减负,甩掉多余“赘肉”。
从“考精”出发,去芜存菁,破“千锤一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多头考、重复考的现状。某些上级部门发挥考核大棒,将考核、问责等手段作为责任下沉的“甩锅”妙招,用加大考核频次来完成对下级单位的控制,基层人财物本就有限,疲于应付将导致服务群众的力度大打折扣,这也与考核的初衷渐行渐远,将考核做精显得尤为必要。在“考精”上下功夫,就要建立高效、差异化的考核新模式。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比对,对重复交叉督考事项进行“合并同类项”,规范日常考核管理,减少不必要考核频次,避免重复考、扎堆考。要聚焦目标导向,干什么就考什么,通过指标差异、权重差异、目标差异等方式客观反映各单位间的水平,让付出获得认可。
从“考实”出发,去虚留实,破“痕迹主义”。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关键在于“实”。一些地方在考核时看“评时”非“平时”,重“痕迹”非“实绩”,盯“材料”非“实料”,因此,基层耗费大量时间在制表格、造台账、写材料上,久而久之,易形成“平时工作做的实、不如靠前台账理得好的”错误思想,既耗费了时间也带偏了风气。要警惕不正倾向,更要转变考核观念,要减少查台账、查文件的考核环节,多采取“四不两直”实地考察形式现场考核,将功夫下在平时,避免“材料依赖”。要创新考核方式,探索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减少形式主义考核虚功。此外,还需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卸下“怕担责”思想包袱,拿掉“考核过多、留痕过度”负担,切实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作者:任孝雪)
上一篇:悟党史茶香 “沐”成长“三姿”
下一篇:着力锻造善抓改革高素质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