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锦囊”助力全会精神“出圈”
更新时间:2024-08-16 浏览量:
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要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当好排头兵。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学思结合、做实基层宣讲、善用科技加持,助力全会精神走出“迷糊圈”“体制圈”“枯燥圈”。
锦囊一:学思结合实现理论“破冰”,助力全会精神走出“迷糊圈”
1978年到2024年,我们党一共召开了10次三中全会,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全会精神时要做到学思结合、纵横结合,横向学习《决定》原文、关于《决定》的说明以及权威解读,深刻领会和把握全会的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纵向思考全会召开的时代意义,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将此次全会放在“全会线”上思量,读懂其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和有机关系,真正做到学全会、知全会、懂全会,做全会理论“明白人”,助力全会精神走出“迷糊圈”。
锦囊二:基层宣讲实现范围“覆盖”,助力全会精神走出“体制圈”
《决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重要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全会不是关起门来悄悄学,而是要敞开大门一起学。不仅是中央和国家机关要贯彻学习,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要学习,文化、法律、金融等各行各业从业者都要学习。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凝聚民心民意、回应基层群众关切的重要方式,是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全会精神的宣传员,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田间地头等场所平台,通过“村村响”、坝坝会等方式向百姓传播党的政策和声音,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展示给群众,把干事创业、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传递给群众,让群众支持党、信任党并积极投身到党的事业中,助力全会精神走出“体制圈”。
锦囊三:科技加持实现宣讲“有趣”,助力全会精神走出“枯燥圈”
全会精神的宣讲意义在于让干部、群众“听进去”“记得住”并为之努力,一味的照本宣科带来的只能是“过眼云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模式,创新宣讲形式,结合实际宣讲,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才能让全会精神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深入人心。现代传媒手段有传播快、受众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借助科技发展成果可让全会精神宣讲事半功倍。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宣讲全会时,要善于借助科技手段,一方面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开通“菜单式”“点单式”的直播宣讲,打造“微课堂”“微宣讲”的随听宣讲。另一方面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各类平台制作宣发海报、图解、视频、H5等新型融媒产品,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让全会精神“走出“枯燥圈”。(作者:冯琴)
上一篇:青年基层干部: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劲人才引擎
下一篇:基层工作需要学会抽丝剥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