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用好“三剂良方”为基层减负“舒筋活络”

更新时间:2024-08-14 浏览量: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要聚焦基层“疲劳综合征”紧盯不放、持之以恒,用好“三剂良方”为基层减负“舒筋活络”,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压紧压实主体用好“责任方”,为基层减负“舒经”。“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基层减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更是一项重大的“攻坚战”,必须要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专注于干实事、出实效。首先是匡“正”政绩观,要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平衡,把“对上负责+对下尽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觉践初心、担使命。同时,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风向标”、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动力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次是厘“清”责任单,必须搞清楚职责事项,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要通过权责边界明晰化、事权划分条块化,建立合理分工、权责一致、高效运行的工作体系,让基层干部履职担当有据可循,解决权责脱节的问题,让基层干部有力做事、有人做事、有心做事。
      破除顽瘴痼疾用好“规范方”,为基层减负“活血”。加不完的微信群、填不完的数据表、墙壁上越挂越多的牌子、反弹回潮的文山会海,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这些形式主义的“软钉子”不仅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导致了工作重点不突出、效率低下。因此,亟需祛除“花架子”,切莫让“形式”碍了“干事”。一要有效整治“指尖上的痛点”。推动集约化建设,打造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一表共享”,基层业务“一端直办”,各类系统“一门登录”,让“数据多跑路、办事更便捷”。强化使用管理,定期对平台和群组进行“体检”,清理“僵尸”应用和无意义群组,严禁强制要求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不合理规定,让基层干部真正实现从“云里走”到“实地走”转变。二要有形化解“墙壁上的瘀点”。持续整治“挂牌治理”,针对办公场所重复机构牌、制度牌等进行清理整顿,整合功能满足群众需求,确保挂牌合理合规,在“小空间”实现“大服务”。三要有力攻克“文山会海的难点”。坚持确有必要、讲求实效的原则,严控发文总量、权限与篇幅,倡导“短实新”文风;积极推出“套娃”模式,通过“多会合开”“会议套开”方式改进会风,守住精文减会“硬杠杠”,让基层干部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持续系统施治用好“监督方”,为基层减负“提气”。基层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工作层层“转发”、考核评价“过频过细”、责任追究“过度过重”......一些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成天提心吊胆,出现“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错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干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基层松绑减负,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既要“治身”、又要“疗心”、更要“提气”。一方面,要以完善制度机制减压赋能,坚持“严管+厚爱”,通过建立健全问责、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推广“差异化考核”办法,把工作完成度、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鼓励基层干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以强化监督检查提质增效,注意监督关口前移,通过“基层减负码”“群众监督员”“问题反映直通车”等方式,将“走马观花”式调研、推广任务“强制化”等行为纳入群众监督范围;实行“年初计划+报备实施”制度,不仅要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还要防止“只督不导、只看病不开方”,不断提高督查考核的实效性。(作者:唐阳璐)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网 文章作者:

上一篇:辩证把握“三对关系”,推动改革“落地生根”

下一篇:基层干部要当好群众身边的“三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