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当涵养“讲真话”的政治品格
更新时间:2024-08-12 浏览量:
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积极倡导和支持党员干部讲真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营造和保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鼓励如实反映情况和提出不同意见”。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坚定理想信念,“敢”讲真话,打破“不敢讲”的壁垒。讲真话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既是党和人民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重要表现,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首先领导干部要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真学真信真用,在“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其次讲真话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还需要能够发言的氛围。因此发扬党内民主,就是允许党员干部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允许不同意见的提出。要把功夫花在日常、做在平时,对于敢说真话的同志,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健全完善机制,“能”讲真话,走出“不能讲”的桎梏。基层干部所处的“层级”,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理“压力感”,“讲真话”三个大字虽朴实,却击中当前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软肋”。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讲真话,伤了和气,不利于团结 ,导致讲起话来避重就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让党员干部在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键时刻能说、敢说。其次要健全完善工作考核、选人用人、容错纠错、思想引领等,为讲真话提供制度保证,营造“能”讲真话的氛围。
坚持以上率下,“愿”讲真话,冲破“不愿讲”的藩篱。“言而无用”是许多党员干部面对现实问题时,不愿多说的症结所在。有的党员干部秉承着“说了也没用”、“说了也白说”、“说了反而给自己找事情”的心态,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担心 “坐冷板凳”。实际上,愿听真话,善听真话,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能力。要破除下级干部真话“无用论”,上级领导干部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涵养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的胸襟。只有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话语环境且“真”想听,才有基层干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讲真话的激情。
加强能力锻炼,“会”讲真话,脱离“不会讲”的窘境。党员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上传下达的“传送带”,只有讲真话,才会不偏不倚,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面对复杂繁琐的问题时,难免也有“闭口不谈”的情况,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本领恐慌”带来的负作用。不可否认,党员领导干部因个人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社会阅历等不同,有的看问题停留表象,有的不能见微知著,有的本身自己就“云里雾里”,为此,要会讲真话,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知识和专业化水平,自觉弘扬调查研究之风,自觉培养系统思维,洞察事物本质并把握规律,面对各种问题时,提高“会”讲真话的能力。(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基层铁军
下一篇:掌理论之舵,扬创新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