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让文化与自然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

更新时间:2024-08-12 浏览量:

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也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8月7日《人民日报》)

强化整体性保护,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守护“文化瑰宝”。“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给出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国家之魂、文化之脉、民族之基,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见证者,亦是启迪未来发展的源泉。做好遗产保护工作,一是要树立全局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宏观层面制定遗产保护整体性、系统性方案;二是要精准发力。“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一步保护工作都要落地、落实、落细,确保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世代相传。

推进传承利用,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匠心,焕发“时代活力”。“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蕴含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智慧和审美理念,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价值,是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做好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一是要深挖遗产文化底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持续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提炼深层次价值与意义;二是要创新传承方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用好新媒体技术将文化与自然遗产数字化上网,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制作生动有趣的文化内容吸引人民群众参与互动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文化与自然遗产互动体验,例如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开发互动式展示、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足不出户“云游观展”。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海内存知己”的胸怀,贡献“全球文明”。“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坚定不移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做好遗产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一是要加强国际对话交流,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积极参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论坛与会议,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借鉴优秀成果;二是要开展国际项目合作。“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要同世界各国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遗产保护等领域广泛开展跨国合作,共同应对遗产保护挑战。

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交流合作机制将不断完善,让这些宝贵的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作者:曹震)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网 文章作者:

上一篇:奋斗追梦之火炬 青年学习之典范

下一篇:执纪为民“再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