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正在处理”成为懒政的“护身符”
更新时间:2024-07-18 浏览量:
近日,某地一网友通过某官微反映了一件事,提出了一个诉求,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帮忙解决。孰料过了一段时间去查询,网站显示“已读”,相关部门领导“正在处理”,又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查询,回复还是“已读,正在处理”,但网友盼望的结果回复,却迟迟不见。(7月17日 福建日报)
在一些情况下,使用“正在处理”作为回应可能被视为一种口头禅,这背后反映了一些部门和干部缺乏担当精神,以及为民服务意识淡薄。这种回应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积极回应问题,但实际上可能是在掩盖慵懒散漫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
“正在处理”常被个别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当作“护身符”,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正在处理”,表明的是一种积极作为的态度,与懒政不作为、慢作为及时进行了切割,树起了一面为民、务实的旗帜。也正因为如此,办事群众才会对其充满了期待。但“正在处理”强调的是“正在”,而非“处理”,群众的期待自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久而久之,必然蚕食公众预期,损害政府公信力。
而对于总拿“正在处理”说事的懒政惰政行为,一定要下“猛药”,立“制度”,要想真正根绝“庸官惰政”,令其无所遁形,必须建立、完善严格而科学的制度体系。
比如, 在行政程序方面,法律要明确规定集中处罚权和行政许可权,比如,以“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一次性告知”等硬性制度保证公务人员不推诿,不拖延;同时,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作为,“龟速处理”等都要被问责,被问责的方式应涵盖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被免职等方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期盼就是基层干部努力的方向。莫让“正在处理”成为懒政的“护身符”,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急,应是当代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希望“正在处理”少一些,“已经解决”多一点。(文君)
上一篇:严把三关,筑牢基层党建“战斗堡垒”
下一篇:抓好培训“充电”,助力能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