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培育,让基层党员干部“从有到优”
更新时间:2024-07-02
浏览量: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比上年净增114.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517.6万个,比上年净增11.1万个,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夯实巩固。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工作单元,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则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为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我们要紧紧围绕基层党建中心工作,探索构建基层党员干部全链条培养新模式,努力建设高素质、规范化、专业化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让基层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越做越好。
“引”上出实招,拓展人才队伍“蓄水池”,让基层党员干部“后继有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有机组成部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推进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城市乡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老一代基层党员干部陆续退休,人员流动性加快,导致基层党员干部“青黄不接”,甚至出现基层党员“干部荒”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的工作。为破解基层党员干部“后继无人”难题,各地要从“引”上出实招,严格人选标准,坚持高线选人,把牢底线要求,通过个人自荐、党员、群众推荐、党组织推荐、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从经济能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愿意回乡创业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群众基础好的共产党员中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治理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配强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拓展基层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蓄水池”,让基层党员干部“后继有人”。
“用”上见实效,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让基层党员干部“更有奔头”。基层干部不仅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更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长期以来基层干部存在着待遇不高、前途不明、保障不力等问题,只靠“拍拍肩膀鼓鼓劲”或“攥攥拳头喊加油”是远远不够,要想在基层这繁杂的工作中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我们就要在“用”上见实效,建立岗位等级体系,坚持基层导向、优先使用原则,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将选人用人向基层一线倾斜,每年从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逐步打通从村(社区)两委进入公务员的通道,让优秀村(社区)党员干部脱颖而出,并对党性觉悟高、综合能力强的团员和后备基层干部,优先发展为党员,让基层工作也“香”起来、强起来。同时运用物质精神双重激励,采取“财政补一点、村(社区)集体缴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为在任的基层党员干部购买养老保险,着力解决基层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基层党员干部感到有奔头、有甜头,干劲倍增。
“育”上求突破,打造素质提升“练兵场”,让基层党员干部“从有到优”。基层工作千丝万缕,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不仅要让基层党员干部“后继有人”,更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各地要从“育”上求突破,发挥教育培训、结对帮扶、实践锻炼等全链式培养机制作用,紧紧围绕基层党员干部岗位职责和需求,组织互观互学互帮活动,积极搭建经验互享、资源互通、发展互助的平台,开展基层党务知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相关知识专题培训,让基层党员干部由“专岗专能”变为“全科全能”。同时采取“1对1”帮带模式,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干部结对帮带新党员干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沟通协调、矛盾调处、隐患排查等方面,从思想上引导、业务上指导,让基层党员干部的基层治理经验从“多点开花”到“繁花似锦”。(李星宇)
上一篇:这“夏”春城“宠粉”有“凉”方
下一篇:永葆干部本色 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