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满墙”,远不如“服务满格”
更新时间:2024-06-16
浏览量:
近日,记者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幸福嘎查党群服务中心看到,门外墙上一部分牌子已被摘下。“这都是以前墙上的各类牌子经过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幸福嘎查党支部书记曲丰永指着墙上残存着的一些或深或浅的印记说,“如今,多余的牌子被摘下,职能明晰了,墙面清爽了,群众来办事也更加方便了。”(6月12日 内蒙古日报)
挂牌,本是一种“公示”和“告知”方式,让人知晓单位职能,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牌子意味着责任,既然挂上了,对应的职能和服务就要立起来。可现实中,这么多牌子上墙,服务能跟上吗?
基层阵地不是“挂牌阵地”,群众看重的是服务质量,而不是牌子数量。从去年10月起,兴安盟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了清理标牌标识、提升功能室利用率专项行动,指导全盟850个嘎查村、16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和群众需求,因需设置标牌标识,对不符合村(社)情实际的全面清理。优功能、提效能,强化党群服务中心作用,让群众到党群服务中心来能议事、能办事、能康养、能娱乐。
名不符实的牌子,只会淡化责任,让服务偷工减料。说穿了,这样的牌子,就是为了配合官僚主义而产生的形式主义,甚至就是官僚主义压力下产生的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甚至是一种很常见的形式主义。这么多牌子,不仅会使基层单位“扛不动”“兜不住”,也让“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身兼数职”的工作人员不堪重负;还造成相关部门业务衔接混乱、行政效率下降,既不能为百姓带来实质利益,也助长了“重虚不重实”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牌子满墙,远不如“服务满格”。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很多事情也不是牌子一挂就可高枕无忧的。流于表面的牌子,反倒让群众心生厌恶。牌子太多,亟待清理——不仅应该是“谁的孩子谁抱走”,更要顺藤摸瓜,看看究竟还有哪些部门的工作是靠牌子撑起来的。
毋庸置疑,基层挂牌要体现服务性、贴近群众需求,基层单位及工作人员只有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心无旁骛地高效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真正用心服务,换来百姓笑脸,擦亮服务百姓之“牌”。(文艳)
上一篇: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人才支撑
下一篇:“民事直达”,折射干部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