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精准发力,锻造“过硬”的社区干部
更新时间:2024-06-26 浏览量:
6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同时要有一支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工作单元,社区干部队伍则是社区治理的关键力量,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服务水平,我们要紧紧围绕城市基层党建中心工作,探索构建社区工作者全链条培养新模式,努力建设高素质、规范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让社区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越做越好。
“引”上出实招,拓展人才队伍“蓄水池”,让社区干部“后继有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有机组成部分,社区干部队伍是推进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老一代社区干部陆续退休,人员流动性加快,导致社区干部“青黄不接”,甚至出现社区“干部荒”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的工作。为破解社区干部“后继无人”难题,各地要从“引”上出实招,严格人选标准,坚持高线选人,把牢底线要求,通过个人自荐、党员、群众推荐、党组织推荐、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从经济能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愿意回乡创业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群众基础好的共产党员中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治理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两委”班子,配强社区“两委”干部队伍,优化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拓展社区人才队伍“蓄水池”,让社区干部“后继有人”。
“用”上见实效,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让社区干部“更有奔头”。社区干部不仅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更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长期以来社区干部存在着待遇不高、前途不明、保障不力等问题,只靠“拍拍肩膀鼓鼓劲”或“攥攥拳头喊加油”是远远不够,要想在社区这繁杂的工作中进一步激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我们就要在“用”上见实效,建立岗位等级体系,坚持基层导向、优先使用原则,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将选人用人向基层一线倾斜,每年从社区干部队伍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逐步打通从社区两委进入公务员的通道,让优秀社区干部脱颖而出,并对党性觉悟高、综合能力强的团员和后备社区干部,优先发展为党员,让社区工作也“香”起来、强起来。同时运用物质精神双重激励,采取“财政补一点、村(社区)集体缴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为在任的社区干部购买养老保险,着力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让社区干部感到有奔头、有甜头,干劲倍增。
“育”上求突破,打造素质提升“练兵场”,让社区干部“从有到优”。社区工作千丝万缕,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不仅要让社区干部“后继有人”,更要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各地要从“育”上求突破,发挥教育培训、结对帮扶、实践锻炼等全链式培养机制作用,紧紧围绕社区干部岗位职责和需求,组织互观互学互帮活动,积极搭建经验互享、资源互通、发展互助的平台,开展基层党务知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相关知识专题培训,让社区干部由“专岗专能”变为“全科全能”。同时采取“1对1”帮带模式,由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结对帮带社区干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沟通协调、矛盾调处、隐患排查等方面,从思想上引导、业务上指导,让社区干部的基层治理经验从“多点开花”到“繁花似锦”。(李星宇)
上一篇:敢唱“黑脸”,才能赢得群众“笑脸”
下一篇:年轻干部练好群众工作“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