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三种意识,答好民生卷
更新时间:2024-05-21 浏览量:
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考察调研。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调研时,他亲切地对在场的社区居民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共产党员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办好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就业、教育、医疗、出行、养老、住房等等,都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承载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民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托举亿万人民稳稳的幸福。
增强问题意识,把准民生工作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首先要了解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乐意的地方,这就需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好调查研究,只有深入到基层一线,到群众的身边去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意,才能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同时,要创新干部联系群众的方式,既要干部主动走下去,也要搭建好线上交流平台,让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更及时、更便捷地传递到干部的面前,让干群之间的沟通更顺畅、联系更紧密。
增强创新意识,用好民生工作方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干部奋斗的方向,美好期盼在不断改变,干部面临的民生工作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办好民生实事,就需要增强创新意识,要制定更多创新举措,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更见成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让民生温暖惠及更多人,也要主动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中,让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基层治理中闪光,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
增强担当意识,办好民生工作实事。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接好历史“接力棒”,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能力,在群众需要的每一个地方担当有为。同时,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夏朵朵)
上一篇:党员干部要学会“向下扎根”
下一篇: 拒绝“痕迹主义” 用心办实事